经。我今略述(至)一切众生 释曰。自下第三。释上唯佛能知。文有三节。初明今佛说法般若分义功德。次亦为下。明诸佛同说。后三贤下。明十三开士共说功德。言分义者。说王功德不可尽故。名为分义。或可三贤十圣。显所赞也。谓即述可月光王。叹三贤十圣无量功德 经。善男子(至)亦复如是 释曰。第二叹用劝修。于中有三。初正叹劝修。次何以故者。大王反征。后一切佛下。广释。前中二。初正叹劝修。后若一切下。显无异路。此即初也。谓善男子。如是十四法门。一切众生。三乘诸佛。乃至未来诸佛之所修习 经。若一切诸佛(至)无有是处 释曰。第二显无异路。如文可知 经。何以故 释曰。第二大王反征 经。一切佛(至)无异路故 释曰。第三广释。文别有三。初标正路。次是故下。示其正路。后是人超过下。举果叹胜。此即初也。唯有此门。更无异路 经。是故一切(至)圆觉忍者 释曰。第二示其正路。谓无异路故。应依上十四忍门。应当修学 经。此人超过(至)现身得报 释曰。第三举果叹胜。有二利益。一超诸苦难。二现身得报。谓得圣果等 经。时诸众中(至)十四正行 释曰。自下第三大众供养。文别有三。初菩萨香华供养大众。说十四正行。次十八梵天下。诸天供养。受持读诵。后无量鬼神下。明鬼神修行般若。文显可知 经。佛告大王(至)众生相可化 释曰。自下第二。答第三问。无倒化生。文别有三。初牒前问。次佛正答。后时诸无量下。时众得益。此即初也。谓佛牒前第三问。假实门中。何相众生可化 经。若以(至)真行化众生 释曰。第二如来正答。文别有二。初略答。后广释。此即初也。谓以如幻之身者。是能化菩萨。见幻化者。是所化如幻。此如幻者。自有两释。一云。能化所化。皆是依他。而非实故。说之如幻。如阿毗达磨经。八喻显依化。一云。无故如幻。因缘所生法。皆是空故。说之如幻。如诸般若下。答文中。皆准此释 经。众生后(至)异木石 释曰。自下第二广中有二。初明所化如幻。后大王若菩萨下。明能化如幻。就所化中。文别有二。先释。后一切幻化下。总结如幻。就正释中。释七种假。即分为七。言七假者。一法假。二受假。三名假。四相续假。五相待假。六缘成假。七因生假。此即第一明法假。文别有二。初正明法假。后大王凡夫下。凡圣取境。胜劣差别。前中有二。初明本识能生色心。后后众生根本下。色心成阴界等。前中有三。一明受生识。二生得善下。明善恶种子识。三初一念下。约时明成众生色心。此即初也。言众生识者。总标诸识。自有两释。一真谛三藏。总立九识。一阿摩罗识。真如本觉为性。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名法身。阿摩罗识。此云无垢识。如九识章。余之八识。大同诸师。二慈恩三藏。但立八识。无第九识。而言阿摩罗者。第八识中净分第八。然诸教立识不定。有处但说六识。不说七八。如诸般若。或说八识。如金光明等。而诸般若。所说六识。自有三品。谓上中下。上品细者。名为赖邪。中末那。下名六识。如是三品。从意根生。故名意识。言初一念识。异木石者。随生何处。受生刹那。初一念识。名正受生识。唯是异熟。自性分别。异于木石。无强分别 经。若生得善识本 释曰。第二明善恶种子识。就种子识。若具分别。具三熏习。一名言熏习。二有支熏习。三我见熏习。初一通三性。以为因缘。能生果法。次有支熏习。唯善恶性生。善恶趣后。我见唯是染污。此后二种。于所生果。作增上缘。然第八识。自有三相。一者因相。是种子识。二者果相。谓受生识。三者自相。合说二种。以为自相。据实种子具有三性。就胜说故。不说无记。如是善恶。皆有二种。一者生得。二者方便。初受生时。但得生得。而非方便。或可此中且说生得。不说方便。若依本记。生得善恶者。由有如来藏故。有避苦求乐之心。此心从本性而有。不由外缘。故言生得。背理成妄。妄故兴恶。恶亦生得。不由化也 经。初一念(至)众生色心 释曰。第三约时辨成众生色心。谓由种子。从初一念。至于金刚。于中生不可说异熟识为本。成众生色心。问成众生具三聚。谓色心及不相应。如何不说不相应法。解云。依色心上。假立诸不相应。是假非实。就实说故但说心。又解。大乘诸教不同。如梁朝摄大乘云。诸有为法。不出色心(勘密严经。百法论。引经说不相应)。问诸众生有本际不。若言有者。如何经说众生本际不可知。若言无者。此经所说。复如何通(勘不增不减经等)解云。即依此义。总约诸宗。所说不同。有其四句。一有始无终。谓弥沙塞部中。立有时头众生。随缘而有。如真谛部执记中说。而彼宗中。虽无成文。义说无般涅槃性。及佛果不灭者。得成初句。二无始有终。谓如萨婆多宗。及经部。及大乘中定性二乘。三有始有终。如弥沙塞部宗中。二乘圣者。入无余位。四无始无终者。无涅槃性。不定种性。及菩萨种性。如瑜伽等。余师所说。不可具陈。若依本记。有二义。一依理论。不可说烦恼在前在后。二依教化门。且约受生等。说之为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