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若有人于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七宝以用布施大千世界一切有情皆得阿罗汉果 解曰。举喻校量。言恒河者新云殑伽河也。河中多沙。取一一沙数大千界。此多沙界满中七宝如常分别。以用布施大千世界一切有情者。彰施广也。以多沙界所贵七宝持以布施大千世界六趣四生一一有情。皆悉等施。故经总说一切有情。皆得阿罗汉果者得胜果也。彼受施者一切有情发声闻心修自利行。依旧经云得七贤四果。此直举胜言罗汉果。显所施中至最胜果。从此第二彰信受胜 经。不如有人于此经中乃至起于一念净信何况有能受持读诵解一句者 解曰。信心澄净众善之本。若常信者无已比方。但取于经一念净信。胜前福故。何况等者。少信尚胜何况有能受持读诵心生正解。胜无等故。受持等者。受谓领受持谓不忘。对文背本读诵异也。如办中边论十法行颂云。书写以供养。施人听故读。受持正开演。讽诵及思修。前八为闻后二思修。谓即三慧。此有彼四。三闻一思举。其少解即胜前故。问沙界七宝广施有情。彼复修行至无学果。具兹三胜何乃劣于一念信耶。答七宝是财。由住相施彼二虽广有分别故。阿罗汉果自求解脱。是小乘故。所以劣矣。此般若教是诸佛母出生诸佛。广大甚深胜无等者。一念信等即超彼故。若于前文不住相施及以法施无畏施等无相相应。与此净信受持何别。而言彼劣。从此第三所说无上。于中分二。且初第一征问所以 经。所以者何 解曰。所以净信持读胜者何也。从此第二释胜所由 经。文字性离无文字相非法非非法 解曰。文字性离无文字相者明能诠教。言文字者表诠。诸法无自性故。故云性离。以性离故即无相也。故净名云。文字性离即是解脱。言非法者文字空故。非非法者离相所诠体非无故。又非法者所诠理智非有相故。非非法者是所修证不同兔角非无法故。由教及理俱离二边故无上矣。从此第四智慧无上。于中分三。且初第一明般若空 经。般若空故菩萨亦空 解曰。即此文字所诠显也。般若空故者境智空也。菩萨亦空者能行照者菩萨亦空。从此第二征其所以 经。何以故 解曰。何所以故菩萨亦空。从此第三释空所由。于中分二。且初第一菩萨因空 经。于十地中地地皆有始生住生及以终生此三十生悉皆是空 解曰。举所依空显能依空。于十地者。谓欢喜等依持生长故名为地。始生已下明十地空。于一一地皆具有三。且如初地。最初见道名为始生。于初地中具修胜行时既经久名为住生。初地将满进求后地于最后心名为终生。即入住终以为三也。余九例此即成三十。虽后三地无别勉励。任运加行亦有三故。悉皆是空者总即十地别三十生。此之因位能依所依悉皆空故。从此第二明佛果空 经。一切智智亦复皆空 解曰。一切智智者谓佛所有本后二智。不唯文字及以所诠并菩萨空。乃至佛果诸相永寂亦复皆空。上来别解三般若中皆通因果。如文释竟。大文第二总明般若。于中分三。一总标境智。二别释境智。三总结皆如。且初第一总标境智 经。大王若菩萨见境见智见说见受即非圣见是愚夫见 解曰。此文通明圣凡二也。为前别明三种般若令诸菩萨如是证修。境智虽同犹迷悟别故。此下凡圣对明。然诸菩萨所见境者即是实相。言见智者即是观照。见说受者即是文字。谓于前二以无相心常证修说。不坏于相得无住者真是菩萨。若心取相所见境者即是六尘。言见智者妄分别智。见说受者着相说受。迷性取相愚夫见也。问凡境智说与诸菩萨境智说三体为同异。答住相故非同。照解故非异。故无定矣。从此第二别明境智。于中为三。一明凡境智。二明圣境智。三别明说听。初凡境智于中分三。一总标果报。二释三界业。三结业果空。且初第一总标果报 经。有情果报三界虚妄 解曰。下明三界分段生死。言有情者有情世间。言果报者六趣业果。言三界者外器世间。言虚妄者此二因果皆不实也。如不增不减经云。清净法身为诸烦恼之所漂动往来生死名为众生。明诸有情本性清净。谓因无明业所漂动。长眠三界流转六趣往来生死 犹如伎儿种种变现。皆虚妄故。从此第二释三界业。于中分三。且初第一明欲界业 经。欲界分别所造诸业 解曰。言欲界者食欲二贪所属之界。谓四趣全天趣一分及所依处皆名欲界。言分别者。欲界有情诸识散动。身异想异种种苦乐起妄分别。言所造者谓身口意妄想造作。言诸业者业体是思福非福行如前解矣。从此第二明色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