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经疏部 >

法华玄论 第八卷(3)

问。此教行为就一人为就多人 答。教通一人多人。自有一人具禀示劝证三。自有三根人禀三各得悟。若就见谛道论十二行者。要是三人。利根人闻示转即

  问。此教行为就一人为就多人
  答。教通一人多人。自有一人具禀示劝证三。自有三根人禀三各得悟。若就见谛道论十二行者。要是三人。利根人闻示转即生眼智明觉。故得见谛。中下亦尔。以三人合举故言十二行也
  问。何故约见谛明十二行耶
  答。此就鹿薗。明陈如及八万诸天得法眼净故作此说也。又约小乘义。见谛道正是法轮。小乘旧义云。牟尼说见道疾。故名法轮。瞿沙亦尔。故云或复说八支转至于他心。八支犹是八正道。八正道即是见道。然瞿沙解转与杂心不异。但杂心明转与轮皆是见谛解。就两义分之。取见谛无漏解。有摧破义故名为轮。此解速疾说之为转。瞿沙明佛自悟八正至五人心中故名转也
  问。何以知三转生三道耶
  答。释迦初转但明得见谛解。故就见谛道。大通智胜初转时皆得罗汉。罗汉必经三道。故知就三道明三转也。萨波多明唯见道名法轮。僧祇部明诸佛凡有所说皆名转法轮。释论云。但初说名转法轮。后去因初亦名转法轮也
  次明四十八法轮者。如一人得眼智明觉。开此四心则成十六心。谓苦法忍为眼。苦法智为智。比忍为明。比智为觉。与三谛皆尔。故成十六。三根人各得十六故成四十八行也。次明转十六谛法轮。亦应有示劝证。则成四十八教法轮。三根人各得十六心。故是四十八行法轮也。此非是苦忍十六心。乃是苦无常十六心也。一人三人具得四十八教。若是行轮四十八者但约三人也
  问。四谛十六谛何异耶
  答。略广为异耳。又为利根人但略说四谛。为钝根人广开十六。又四谛为章门。十六为解义。又广说为十六。为易持故但说四也
  问。前明四十八行。后复明四十八行。云何异耶
  答。若转四谛法明四十八行。必是约见谛也。何者以见谛十六心约三根各得十六故。故成四十八。思惟不必备观四谛。又作九无碍九解脱断惑。不明十六心故不得作四十八也。若转十六谛法轮者。此通见思。以见思皆得作十六谛观。故成十六行。但前十六唯就见谛故别。后十六即通也。次明以四句束之。一开教开行。谓十六谛十六行也。二合教合行。谓十二教十二行。三合教开行三转十二教为合教约三根四十八开行也。四合行开教。约一人具闻三转十二教。故名开教。但生一眼智明觉为合行也
  问。今明小乘与数论明小乘何异耶
  答。存言虽同其心则异。如净名序小乘法轮云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若尔者虽复开之与合境之与行皆是因缘。假名之转。因缘转此是无转而转无所转。故云其轮本来常清净。乃至境无所境开无所开。如此乃得名转法轮。亦乃得名法眼净也。若有所转此是转颠倒。不名转法轮。若有所见乃名颠倒见耳。不名得法眼净也。华严性起品序。小乘法轮无所转无所还名转法轮
  问。无转而转。为是大乘中说。为是小乘中说耶
  答。大乘中序佛说小乘转法轮意如此也。若不如此悟者是人不得大乘意。亦不得三藏意也。次别明大乘转法轮有四句。初转四谛轮。次转二谛轮。次一谛轮。次无谛法轮。小乘但有三转而大乘具有四转。此四转皆是舒卷明义。舒之从无谛为一谛。一谛为二谛。二谛为四谛卷之则合四为二谛。二谛归一谛。一谛归无谛。四转法轮者。一中道佛性。法华亦然。约此开四谛。迷之则成苦集。悟之则成灭道。迷之成苦集者。如随其流处六味不同。一切诸业烦恼即集谛。生死苦恼即苦谛。悟之即有十信乃至等觉地名为道谛。如来地一谛一依寂灭涅槃名灭谛也。次合此四谛唯成二谛。三谛入有为相。灭谛入无为相。唯有常无常二谛。亦是空不空二谛。无常即是可空。涅槃名为不空。故云空不空二谛也。次合二谛唯成一谛。有为虚妄不名为谛。常住真实故名为谛。如大经七义释之。次泯一谛以归无谛。如经云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不见空者不见有为生死空也。不见不空者亦不见涅槃不空。又生死是空。而今通言不见空不空者。涅槃为不空。亦不见有不有。若尔即不见生死空不空。亦不见涅槃有不有。故非空非有非生死非涅槃。即是无谛。又大经十三卷云。鹿薗唱小而无言。双林大音而不说。呵文殊谓转斥时会有闻。即如此相始名转大法轮。故前云若知如来常不说法。是名菩萨具足多闻。次双泯大小。以生灭为小轮。以无生灭为大轮。此是无生灭生灭生灭无生灭故。非生灭非无生灭。非大非小不转不还。故云其轮本来常清净也。佛如斯而转竟无所转。缘如斯而悟竟无所悟。无所转始为妙转。无所悟始名妙悟。故肇公云。玄道在乎绝域。故不得而得之。大音匿于希声故不闻而闻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