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经疏部 >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 第八卷(4)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解行法相动静无碍此会成也。四门同上 一释名者。离者行体净义也。世间者所离之法。世者时。闻者中。但在时中者名世间也 二来意者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解行法相动静无碍此会成也。四门同上
  一释名者。离者行体净义也。世间者所离之法。世者时。闻者中。但在时中者名世间也
  二来意者有二。一辨教兴会来由。此下第三依缘修行成德分。所以来者。上既得法。次须依法就缘使修成行德故也。故下二品文中皆有劝辞。故知二品来者。前圣性现前。欲得不与凡共分齐故次来也
  三宗者分别有二。一约人。人有正助。二人各有体相用。问此人与下知识人何异。答此是能宣教人。下知识是教所诠法人也准取之。二约法。法谓行法。即一乘道品也。三乘及小乘名数虽同三十七而意异也。广如诸经。一乘之行学亦有始。若依定学明始分齐者。若约回心人即用非至定及初禅定等为学始。若据直进人。即用光得意言定为初学始。若约一乘不共教。据行即寂静胜三昧为初学始。若约行解即华严定为初学始。若约行位即十行位定为初学始。若约人知识轨则用师子奋迅定为初学始。若约解信等即用净藏定等为初学始。若约正解用性起法门为初学始。若约解位即十解位定为初学始。此等约归向本实为言。顿悟人意言无分别定为初也。余可准知耳
  四释文者此下有二分。初品明托法进修分。二入法界下明依人入证分。问何故对法不明入证。下约人方始入证。答法是所依。善巧由智。若不依善达机仪胜人。虽自有法未可得证也。故经云知识全梵行也。问上来法及此成行并无声闻。下法界知识即通辨声闻何也。答上法是顿。此行亦顿。为此无声闻。下法界中有二意。一为人有胜巧。引小成大。为明人德故说小也。二显法界发心始通二回故。此二品何故分二处说。答只桓重阁摄化之始。普光堂起行之初故也。故上来明菩萨起行发于普光。下明文殊教化起于重阁也。所以知。此重会别本云乃能重启斯义问故知也。此文有七。初序。次入定。三起。四请。五尔时普贤告下正说。六品末证成。七偈颂。初文有四。初时。二佛。三处。四同闻众。处中有二。初辨处。二依处成佛德。何故于此叹德。以因果淳熟功归化主故也。又行相可责故。德文有三。初总辨。二自分行。三能与一切下利他行。四同闻有二。初总列数叹德此初文有四。初举俱。二略叹德有二。初练始异终。二练新异旧。三具足成就下别叹德。四具足如是下结。三别叹德中有二。初自分德。二于一念中下他分德。自分中初自利。二善摄众生下利他。第二列名叹德中有二。初列名。此略列。所以此文菩萨名同普者。为行体顺理成无异相故也。次叹德中有四初总。二随诸世下摄法为首行。三悉能受持下护持正法行。四随诸下示成大事行。二入定中有三。初入定。二列名。三明定力。所以此名华严定。表行严果故。三明起定同前可知。四请问中所以独普慧为法先问。彰今但以慧导行也。复显机广大故。但慧发于体。故普慧略问二百句。巧行随缘故。普贤广答二千句也。此中已下有十意。故行教兴。一由为与胜人同行故。二佛护念故。三成就不可思议诸善根故。四具足菩萨根故。五生佛家故。六得善知识力故。七一切诸佛神力持故。八卢舍那佛本愿力故。九善根熟故。十堪受普贤菩萨行故也。此文正在善知识义通此品耳。此可思准之。问中有三。初总告。二正问。三善哉下总结请也。所以普贤答表行广故。此文有六。即六位也。初二十句十信位。次何等发普贤心下二十句十住位。三何等为持下三十句十行位。四何等宝住下二十九句十回向位。五何等身业下五十句十地位。六何等观察下五十一句问果位差别。故别本云。愿解说菩萨行。从始至终令无疑也。就尔时普贤告下第五说分广答上六位也。初十信位中有三。初九十句自分行满。二十种入下八十句胜分行。三十不可坏智下三十句利他行。初九十中。初五十自利行。二正希望下二十利他行。三十戒下二十当位因成果满。初依果者泛有四种。一国土等依果。二习气依前果生。三习因习果。四因体相依因果。此中不说前二也。亦可说同第一。此可思准。此文有二。初八自分。后二胜进可知。此等文中十十皆有四。一举数。二列名释。三结。四举利劝学唯除佛地及共法行。更无异果等法学故。因果既立能解非胜。智不成故明十奇特想。此中初八自分。次二他分也。既有大解须起大行。次明十行。修行之来必须依善友。故明十知识。初一安固菩提心。次三依道心成自利行。次四依心成利他行。次一依心成普贤行。次一依大行入法界。若不策勤无由进道。次明十精进。欲明精进合理明十悕望。前八自分。后二胜进。离偏名正耳。依正悕有力故辨十种成就众生。初一布施摄。次二爱语。次二同事。次五利行。由利生故恶无不离。善无不积。故明十戒。既前德成。故明十授记。二有八十。胜分行有三。初二十自行。次四十入利他行。次二十入利他因果中。既自行成次入胜境也。行胜故入十如来境也。初一示成菩提。次八三业利物。次一入涅槃。八中初四口。次二身。次二意。用既入胜用须识器性。故明十入众生心行。既识根次明所安处。故明十入世界。既得依处须识时修短。故辨十入劫。虽时自在。说示不明理亦难可。故辨十说三世。既识时次明时中法。故次辨三世间。文言入世间者。一知三法现时中故。二入语法通义力故。又有施设通情曰道故。三入语义体性故。四入语义随方施设故。五入知识语义想故。六入语言因故。七知语言分齐故。八入言义互转无尽故。九知时中离染。言义亦如是故。十知时中性净故。言义亦如是。既达时中法得法解益故。第八十舍离忧恼。心无厌悔。初四自利。次五利他行。次一自他俱行。第三利他内。初成作事无悔其心坚固。次明十利他智不可坏。初二利他。次八自利。既有智故能持法。次十陀罗尼。前九持因法。次一持果法。以持成就分解果法故。次第三辨说十佛化被于他。初三报佛。次三化。次四法佛。此但一相解耳。若依此经即并通摄也。第二普贤心下答十解位问有三。初五十句明解方便。二十清净下七十句解位正修对治行。三十说法下八十句利他行。初中大心为本故发普贤心。初三护众生心。次三趣果智心。次四厌离有为心。既大心成。次成大行。第二十普贤行。初九自分行法。次一胜进行法。大行既备次辨悲济物。第三十大悲。悲心既具次依悲明发心之具。第四十发菩提心因缘。既大心成已次须依善友令增。第五近善知识。前八起因行。次二起果行。解位第二有七十句为三。初二十明方便修。二随顺觉下三十明解成就。三十明所知法门差别。以近善友故能远诸惑。第一十清净。既离障故。高升彼岸。第二十波罗蜜。既行体成。于所知中随顺觉达。第三十随顺觉知。既随知已。成知精立。第四十决定知。既决定多有堪能。第五十力。既智力堪能。第六辨十平等。既得理观须起智用。第七辨十方便佛法句。就第三利他八十句复为三。初四十正对缘说法。显辨才德备。次十无著下三十辨无著智成。次十句辨化德备足。初既解已。须起言说。第一辨十说法。既说法已。次须受持故。第二十受持方法。前七持因行。次三持果法。既受持已讽诵。须第三十才由才无滞。德相殊出。第四辨十胜法。前八方便修胜。次二自在用胜。正以德起胜能。于境缘无执。第五辨十无著。以无著故成平等证。第六辨十平等心。前八自分行中平等。次二胜分行中平等。心既得平等。依证起后得智。第七辨十出生智。从后智起用。第八辨十变化。第三十持下三百句答上十行问有三。初六十句胜入佛境障尽清净。二十不思议下九十句辨对治道成行德清净。三十园林下一百五十句当位修成满足也。初中有三。初十辨行体。次二十入佛境界。下三十句行成除障。初持有四。一因持果。如种性持。二果持因。如地持加持等。三住持力益。四心境相持如论。此中通也。既种性持成。于法悕望不厌。第二辨十正悕望。正以悕法智成。心彻无碍。第三辨十深入佛法。初四约器世间明佛法。次二众生世间。次三智正觉。次一总法界为佛法。既入佛法。缘无不实。皆是起行所依。第四辨十依止。既有所凭。于缘无惧故。第五辨十无畏心。正以于缘无惧。自知得决定故。第六辨十无疑心。初三自行。次四利他。次三自他俱成。第二子段九十句。治行成中有三。初三十方便对治行。次十正受三昧下三十行体等无碍。次神通下三十行成作用。正以无疑于深法中智能解达。故辨十不思议。又亦可无疑入深法。故不思议也。既得深智解巧隋生。故第二辨十巧方便能说微密语。既得密语复巧知所入。故第三辨十巧方便分别智。初二约器世间明智。次六众生世间。次二智正觉。即常寂静故。第四辨十正受三昧。从定起通慧。无所不达故。第五辨十一切处。正以处无不在。体遍无碍故。第六辨十法门。起用自在故。第七辨十神通。正以神通自在缘无不达故。第八辨十明。以明智起无明缚尽故。第九十解脱。园林下第三行德具足。一百五十句有三。初四十明报相具足。二十不动心下四十辨实解为行本。三十无垢下七十句大用成满。初行用所依。智游境界。故辨十园林。前七方便行。次三果德。既外游已。复须内安故。第二辨十宫殿。以胜妙能出生道利。为物忻乐故。第三辨十乐。乐心成已。德发法身故。第四辨十庄严。前八方便行严。次二淳熟行严。第二四十句中德严身已。行德坚固故。第一明不动心。以行体坚。于胜理中心能穷达故。第二辨十不舍深心。既深至难坏善能得理故。第三明智慧观察。既达无遗。于法善能拣别故。第四辨十分别法。第三七十中有二。初三十明离障净。次四十行德成就。初辨十无垢智故。智行揩定。故第二辨十智印。问文云知如来法是文字智印者约何义说。答菩萨及佛各知法无边。若用二圣相对时菩萨即不及佛。佛即过菩萨。所以者。为法性体上二门具足法尔故。此约一乘解也。既行不坏照用无碍。故第三辨十智光明。智光无碍旨无不契。故第四辨十不可称量住。以行体难胜勇猛无间故。第五明十发无懈怠心。以策成大心决定正向故。第六辨十须弥山王心正直心。以正心于内决定不动于世间中。利他果成。故第七辨十深入大海智慧成三菩提。前八自行。后二利他也。第四十宝住下二百九十句答上十回向有三。初一百一十明十回向行体成就离障。二十自在下一百二十辨行相自在无碍。三十游神通下七十辨行用究竟。初有二。初四十句行成高栖彼岸。二十信下七十对治道成。离障清净。初行称理成。无住名宝住。既行与理合德位坚固。故第二辨十发金刚心。大乘显彰果位圆备。故第三辨十发大事。初三自利。次三利他。次四菩提果满。正以佛事满足众行圆备故。第四辨十究竟大事。但前明发行。后辨究竟。有此异也。前八自分行成。次二他分行熟耳。第二七十句中。初三十明回向行体。次四十能生出世间行。初十不坏信初三三宝所不坏信。次二同行人所。次一众生所。次四于法成不坏。以信成就生在佛家故。第二辨十授记。既道种成就向果必然。故第三辨十善根。初四回向菩提。次四等诸菩萨回向众生。次二回向菩提。回向位成智用自在。故第四辨十智慧。初四自分行自在。次六他分行自在耳。以智用照明旷周法界故。第五辨十无量广心。前七自分因行。次三胜分行。智用普周体包无外。德穷海奥。故第六辨十藏。前七自分行。后三胜分行。既积德备满。刚[麸-夫+广]斯尽。故第七辨十调顺。初四胜分境中调。次六自分行中顺。第二十自在下一百二十句辨行相自在。于中初十总辨自在。二有一百一十句别辨自在。初中初五自分行。后五胜进行。此自在六位通有。但约生信胜劣为异耳。下一百一十中初别立十章门。二依章释。门初中有五。初二就依正以辨自在。次二约人法。次二约境智。第四约智用。第五对力用以显。二别辨释中。初释次结。初一众生。二刹。三法。四身。五愿。六境界。七智。八通。九神力。此唯约色耳。十力自在第三七十句中。初二十行周殊胜下无畏不共等五十明行德究竟。初十游戏神通明善巧转变无碍。以智用游化即体殊妙故。第二辨十胜行。其德殊胜智力有余。故第三辨十力。前七因行。后三果满。智力功强外无所惧。故第四辨十无畏。智断具足二乘不同。故第五辨十不共法。不共异小能与净土为因。故第六辨十业。由德行坚固。第七辨十身。第五十身业下五百句答上十地因位所问相有四。初一百二十句辨正修行体。寄在初地。二十方便下九十句辨造修离障。二地已上。三十离生下九十句辨修淳熟德。四地已上。四十足下二百句辨报相具足。八地已上。初文有三。初二十句辨身业。次四十句辨口业。下六十句辨意业。初身二十句中。初十体。次十别用相。第二口业中。初十辨体。次十辨口业因行。初四自利。次六利他。口业善故得诸神加护。次十守护由护成内德。能外化故。第四辨十大事。第三意业六十句中。初十意业体。下五十辨意业作用。初体中初三利他。次七自利行。既得体已须顺理造修。故第二辨十发心。发心行成终于法界。故第三辨十满心。由正智能生后得信等根。故第四辨十根。既行体立解心当理。故第五辨十直心。既理观开明契穷实际。第六辨十深心。前九自行。次一利他。第二九十句中初三十句明自行。二十入众生下三二十利他后十趣下三十辨自他行成。初因行巧修。故明十方便。以善巧方便而能忻求诸行。故第二辨十乐修。由乐修故障累斯亡。道味渐现故第三辨十解脱。由解脱故深知物性。故第四辨十入性由深入性道味渐细故第五辨十习气。道味渐增成其大用。故第六辨十炽然。即炽盛修也。不动胜进无所不至。皆合圣趣。故第七辨十趣。既依正趣德行外彰。故第八十事具足佛法。既得佛法须识退过。故第九辨十退失佛法。初四利他行不成。次六自利行不成。第三九十句中有三。初三十句明因行体。次十名号下二十句辨行用差别。三十无量道下四十句因德成就。初十离生者方便生死障尽也。以顺无生行成坚固故。第二辨十决定法。初五自分。后五胜分行。以自体坚固故。第三辨十出生佛法。以行成故德彰于时。故第四辨十号。以圆德显彰壅滞斯尽自体虚通故。第五辨十道。此即约增数以明道体。前道自体辨道境无量。故第六辨十无量道。即明分齐。正以所观道境界无量故。能观道法亦无量更无别法。亦可道之数也。道法既成次明能成之因。即第七也。第八十修道者一圆数故也。即辨策修方便。第九十庄严道者由别策修显德故也。又言无量道具者起道因缘。又摄在己能资于道。故名具也。无量修道者摄法在己堪能进达。故名修道。无量庄严道者众行互相庄严故也。此等始末真如所流缘起共成。故一处举。次第明之。此等若从所见则道法之道。若摄在己即道行之道故也。十足下第四二百句中有四。初二十辨八地已上根行淳熟外方便用。二十腹下六十句辨报体差别。三十眼下六十句辨报相差别。四十行已下六十句辨报用差别。八地已上同佛身业等故也。初十足者运报根本。进发之初。造用方便授受自他故。第二辨十手。第二报体六十中。初十腹者总能容摄故。复能蕴积。故第二辨十藏。行用缘起斯从本实而立。故第三辨十心。以德业成就互相严饰营发法身故。第四辨十庄严。行德自严防殄诸过。故第五辨十器仗。降诸魔等也。众行集起德成最胜。故第六辨十头。次十眼下六十句辨报相差别。初行德净胜照了缘起。故名十眼也。初五即五眼。后五作用得名。大论云无常肉眼畏风大故不见他方。此常肉眼自在见他方色也。二天眼见二世法。三慧眼见信等根。四法眼见一切法真实相。五佛眼见十力。此等诸经亦不定。次五可知。既有照用。复能摄诸声教。故第二辨十耳。十德备故行受戒香。故第三辨十鼻。众德聚成能宣示轨。故第四辨十舌。行坚自在形无不现。故第五辨十身。既色相外彰。明心内发。故第六辨十意。前九因行。次一果行。第四报用六十句中。以法身成立德用殊能威仪具足故明四威仪行也。造修方便须进发不住。故第一辨十行法。方便进修则有自分成立。故第二辨十住行。既立安固不动。故第三辨十座。初四自行德。次六利他德进行平等众相永夷。故第四辨十卧。众行既备必有相应之境。故第五辨十住。前能住此明所住法。有所依法其行无不。故第六辨十行法。前行始修。故约闻等此约终成故念等为行也。又名行也。次第六观察下五百一十句答上第六问因圆果满行德圆备义有二。初三百二十句辨因行究竟障尽清净。二十住兜率天下有一百九十句辨果德究竟。此中等觉及妙觉合明也。初文有三。初一百四十明因行成就。二十义下八十句辨方便修顺胜进义。三十魔下一百句辨因行成障尽清净。初一百四十句有三。初四十辨行方便。二六十句六度自利行体。次十慈下四十句辨四等利他行体。初十观察者凡辨行相必须善达通塞故也。初四自分行。次六他分行法。一往不尽。故第二辨十周遍观察。所观周悉行无不建。威宿勇健。故第三辨十奋迅。勇健无畏能决定说。故第四辨十师子吼。既能宣说。若自无德无由利物故。次辨十施下六度自行体次第如摄论。一施。二戒。三忍。四精进有三。初四是勤勇。第五是加行。下五不下难坏无足精进。五定。六慧。次十慈下四十句利他行体初十慈与乐意先故。初二平等普摄。次三令离障。后五令行成。次第二十悲。第三十喜。第四十舍。次十义下。第二八十句辨方便胜进有二。初四十自分行成。次四十句胜进修成。初十以义成行也。前七自分。次三胜进。如来义者顺如而来也。第二十法以法成行也。第三十功德具者辨行因缘。后明成智慧因缘故。第四十辨智慧具。次四十句者初十明足解心游履诸法门。既有进趣方便。必于三乘等法无厌。故第二辨十求法行。得法在己善解明达。故第三辨十明了。善法行成趣无上道。故第四辨十回向法。第三辨因行障尽。文有二。初五十句辨见佛行成入佛境也。二十慢下五十句入佛境界为佛加护。初五十中有三。初二十明道障现前。次十对治除障。次二十障尽见佛。初十魔者于道有障故。次第二十魔业。前是体。今此是力用有十一句。前七自行不成。次三利他不立。次一果德不满。然道障交竞。不除而自灭。故第三辨十舍离魔业。前七自分行成。后三胜进行立。体碍既尽。行入佛境。故第四辨十见佛。前信始但解。今行成故见也。既得体相应大用无方。故第五辨十佛业。后五十句佛加被中有三。初二十句对治胜分障方便行成。次三十后障复起摄行在障。三有二十句果德加入佛境界。初慢业者轨道相迷于胜分。故在初也。识障不起敬理重法。故第二辨十智业。若不识道相即随有为。不免羁缚故。第三辨魔所摄持。以正达道相即正觉开明故。第四辨十佛所摄持。以契如实即法被于己故。第五辨十法摄持。次第二佛住兜率天等一百九十句辨果德满足中有四。初四十辨因行胜进与般若法门相应。二十生下五十句明胜行自严建立自在。三十出家下六十句胜治行成障尽清净。四十觉如来力下四十句明果德满足佛事究竟。初住兜率十事业者。自他俱利。后边行满耳。自他行满已。将欲处缘摄化。若不舍无有生死。大果无由得达。故第二辨临命终十示现事。示现已。次十事下降神母胎。就中初五句利他后五句摄因果相应。所现难测旨趣精深。故第四辨十微细趣。无生为生。故第五辨十生。自下五十句第二从母出生现世也。就初十种生中初六自分。次四胜进。德相外彰。故第二辨十庄严。众德备集道超世表。其行旷周功无不建。故第三辨十游行七步。其道始立清净无染。故第四辨十现童子。身若不在染何能显其清高。故第五辨十现中宫。处世不着。缘所非碍。故第六辨十出家。此下六十句明对治行相。以性离相违缘不碍。洮练身心炽然不懈。故第二辨十苦行。舍离二边随顺中道。故第三辨十往诣道场。随顺中道摄果相应。故第四辨十坐道场。摄果在己超升独绝。故第五辨十奇特。善觉三昧等是后如来力中。令将此欲超群惑显智用圆明力。故第六辨十降魔。有为生灭不断而自息。大智真用不拂而自明。故第四段辨十如来力。下四十句明之。此即解脱道中顿得十力也。此善觉三昧即奇特中九也。真相内。显次正轨彰时故。第二明十转法轮。以教被机无缘不益故。第三辨十白法入众生心。同化既毕。息影归真。故第四辨十涅槃。即初十文耳。亦可涅槃是常。依缘现没。故次明也。即后十句耳。佛子是为大妙法门下第六结证述成有二。初总。次别。别文有三。初结劝修行。二佛子此经出生下辨经名叹经德用。有三可知也。经名有四义。一行。二解。三所离。四利他。如文应知耳。三说此出生下明雨华等证成。初文有三初结法叹德。二佛子若众生下辨修行益。有三可知。三佛子是故下明劝修。三说此出一切下证成有三。初牒经名。二动地。三十方佛同叹。有三可知。同名佛对示普贤者明大行不虚也。第七重颂中有二初长行生后。次偈颂颂。文有二百三十一偈有二。初二总举诫听。第二下广辨广文有三。初一百四十九半总颂普贤二千答意。二常依如来智下四十三正颂二千答。三菩萨修诸行下三十八半颂结叹文。初有三。初有十四叹德深广非言可尽。二持众生下六十七菩萨德深。故广举事况。三一身无边际下六十六偈半正叹因果行相德用自在。二事况中有三。初五十六半举三十余事喻因行差别二菩萨等如来下六偈况讫。总明行相。三菩萨悉成就下四半结德劝听。一身无边际下第三六十半为二。初三十六偈半叹因行摄益。二菩萨一念中下三十叹果德摄益自在。前叹因行有二。初十一半叹自分因行入佛境界。二示现种种下二十五辨因行利用。就二十五偈中。初十八明他行自在。如是众生下七明应机授法。菩萨一念下果摄益三十文有三。初十四自他果德摄化。二观色如聚沫下十一辨菩萨道善达真性。三广入下五结成功行利益。其旨深奥宁可悉宣。聊以一尘之说以况玄趣耳。次半常依如来下第二有四十三。颂上二千答有六。初四颂上十信位。次四颂上十住。次六颂上十行。次六颂上十回向。次清净身业下十颂上十地因位。次观察下十三颂上因圆果满佛事究竟。次菩萨修诸行下第三有三十八半。颂上结文有二。初三十二半结因果德自在。下六偈举以劝修。初文中初六半略结叹行用自在。下二十六广辨行用自在。二十六中初十六叹因行自在。二净身等虚空下十叹果行自在。因行中初二叹意业。次四半叹口业。下十叹身业。果行中初二正叹果德三业成就。次八喻果自在。第二劝修中初二总举因果行德。次喻况难尽。下二劝修同会莫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