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经疏部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第八卷(2)

疏。如是经论下。结成无定性声闻也 疏。涅槃第九下。第四明无有无性。彼经广说阐提无善根竟。即云。复次善男子。譬如莲华为日所照无不开敷。一切

  疏。如是经论下。结成无定性声闻也
  疏。涅槃第九下。第四明无有无性。彼经广说阐提无善根竟。即云。复次善男子。譬如莲华为日所照无不开敷。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若得见闻大涅槃日。未发心者皆悉发心。为菩提因。是故我说大涅槃光所入毛孔必为妙因。彼一阐提虽有佛性。而为无量罪垢所缠。不能得出。如蚕处茧。以是业缘不能生于菩提妙因。流转生死无有穷。已上皆经文。今疏。但取中间。意在虽有佛性之言。既言虽有。则非无也。但未得其用耳。故疏结云。此则有而非无。疏又云。或有佛性一阐提有等者。即涅槃第三十六。南经三十二。皆迦叶菩萨品。具有四句。今但引第一句者。是证阐提有性。经云。善男子。或有佛性一阐提有。善根人无。或有佛性善根人有。一阐提无。或有佛性二人俱有。或有佛性二人俱无。善男子。我诸弟子若解如是四句义者。不应难云一阐提人定有佛性。定无佛性。若言众生悉有佛性。是名如来随自意语。如来如是随自意语。众生云何一向作解。此一段经近远皆释。大同小异。今依荐福故。彼疏云。今准经明佛性略有五种。谓善不善无记及理果等。今言一阐提有善根人无者。此是不善佛性也。然善根人有其二种。一是离欲善根人。离欲断一切不善故。二是五性。五住已上无不善性故。此之二人俱无不善性也。善根人有。阐提人无者。此是善佛性也。阐提断一切善。故云无也。二人俱有者。理及无记性也。二人俱无者。俱无果性。此中有者。是现有。非当有也。然有人执此经文。谓一分善根人。及一分阐提。无有佛性。以经说有善根人及一阐提无故。善根人无者。是无性不断善人。阐提人无者。是断善无性。二人俱有者。俱是有性。二人俱无者。俱是无性。此释违经故。涅槃上文云。如来佛性则有二种。一有二无。有者。所谓三十二相。乃至无量三昧。是名为有。无者。所谓如来过去诸善不善无记。业因果报。烦恼五阴十二因缘。是名为无。乃至阐提佛性亦尔。是则上从乎佛下至阐提。皆有有无二性。无全无性。由善根人与一阐提有无二性异故。得有四句。此中明佛性多种有无不同。不明众生多种有性无性。所以得知者。经言。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阐提人无等。故不言或有善根人有佛性。阐提人无佛性。故谈文尚不识颠倒。尚能解义。今此善不善因果理性。无一众生悉具一切。无一众生悉无一切。始末以明一切众生具一切也。佛与阐提亦有四句。佛有非阐提者。谓果性。阐提有非佛者。谓无明诸结性。二人俱有者。是理性。二人俱无者。善因性。故阐提决有佛性。又上经云。若言众生中别有佛性。是义不然。何以故。众生即佛性。佛性即众生。直以时异有净不净。解曰。生之与性既二互相即。明有众生即有佛性矣
  疏。况前引楞伽五性。自迷其文等者。破其所引不晓经意。彼之所引证无性义。今释其所引。还成有性。非无性也。何者以彼经言非焚烧一切善根者。常不入涅槃。则有入义也。疏。此意则明下。疏释经意。疏。况经自下。引经结成。疏。庄严论下。引论重成。同前楞伽。非毕竟无性
  疏。是知前来下。第五释所引经论。结成正义。于中二。初释般若深密经意。意明长时定性。长时无性。多劫之外。定性回心。多劫之外无性说有。故云非永定永无。非永定者。结上声闻。非永无者。结阐提也
  疏。诸论随佛下。二通妨难。谓有难言。诸大菩萨造论释经。言永定永无。岂是菩萨不了佛意。故今释云。菩萨能知随教弘阐耳。故世亲造于小乘论。则无预大乘。说般若宗。则性空寂灭。建立唯识。则性相历然。及释法华一乘昭著。解十地论。则六相圆融。余诸菩萨例此可了。佛随众生机缘立教。菩萨随佛亦显浅深。故次下。引宝性佛性。即符一性
  疏。若谓法华是第二时下。第六引诸经论。遮救定性。于中二。先正牒破。后结成前非。今初又二。先牒救词。后何以下。难破。今初。言是第二时者。彼不立为第二时教。由谓一乘是密意说。义当深密第二时教。又以法华盛破三乘说于一乘故。当第二时耳。言为引不定者。彼引摄论第十偈云。为引摄一类。及任持所余。由不定种性。诸佛说一乘等者。彼有十意。此偈有二。一为引摄一类不定性声闻故。二为任持不定性菩萨恐退精进故。今但取初意。故云为引不定性故。一切悉成。即一乘义。既未说定性不成故是密意。若作此说者
  疏。何以自判法华为第三时者。难破也。彼法华疏引经。云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第三时教也。又下结云。为显第三时真实之教故说此经。据上二文。则判法华为第三时。约明一乘是密意说。则成法华复为第二。一宗自立义语相违。疏。谁敢判于法华为不了耶者。即遮救也。恐彼救言。设依密意为不了者。复有何过。故便难云。谁敢判为不了。以判不了即是谤经。恐招苦报。但由不信皆当作佛。即是谤经。岂要不信文字经卷故谤不轻。但由不信汝等皆当作佛言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