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第四别释得名等者。此中得名。各取前七字别义例。皆二义释之。类前可知。此中释名。即前对辩开合中。五对之中。但除法喻一对。用余四对。以法喻一对华之一字已属因门。故略无之。四对之中望前有二异。一前则从宽至狭故。先明教义。今从狭至宽故。先明体用。又前从下释上故。先明教义。今从上释下故。后明教义。而前五对中。后明人中因果者。以因是华字。借喻中华故在后明。前从宽至狭义已尽故 疏。四教义相对亦通二释者。以易知故不出。若具释者。应云大方广佛华严之经。拣非涅槃等经。故经之大方广佛华严。拣非论中之所明故。而四对皆具二释者。约行布则依主。约圆融则持业 疏。教望于义下。谓四对之中。后二对中通于三释。谓经中有大方广佛华严故。如对法藏论。全取他名以目经故。佛华严有大方广故。故云可思 疏。第五展演无穷等者。然此下四门。皆关中意。然此门中彼有二义。一展一为多。二类结成本。类结成本。不异前第七部类品会中本部故。故此不明。又此展中并皆略示。而有十重。一展法界为理智二门。理即大方广。是所证法界为涅槃。智即佛华严为能证即菩提。虽有六字但是二法。二又展理智为题目。即大是体性包含。方广是业用周遍。故云理开体用。佛即是果。华严是因。故云智开因果。三又展此目为初会。于中自有二重。一但世界成就品。初牒问许说中。已具题目。二通就一会以示品目 疏。十海之中含于体用者。即初会也。十海者。一一切世界海。二一切众生海。三一切诸佛海。四一切法界海。五一切众生业海。六一切众生根海。七一切诸佛法轮海。八一切三世海。九一切如来愿力海。十一切如来神变海。七九与十。此三是用。余皆是体。此十本具皆是所证。故名为理。十之相差是事法界。十之真性是理法界。理事相融。并为所证之理。故云十海是理 疏。智分因果者。上言十智者。知上十海即是十智。而名小开合。经云。佛子。诸佛世尊知一切世界海成坏。清净智不可思议(一)知一切众生业海智不可思议(二)知一切法界安立海智(三)说一切无边佛海智(四)入一切欲解根海智(五)一念普知三世海智(六)显示一切如来无量愿海智(七)示现一切佛神变海智(八)转法轮海智(九)建立演说海智(十)此上皆有不可思议之言。唯愿海是因。余皆是果。若约所知。一三四八九十皆果。余三为因。三世通因果 疏。又华藏世界下。二通就一会。以示品目。则题目该于一会。言遮那遍中者。非唯遍于华藏。亦遍法界。以世界成就品。亦说毗卢遍严净故。彼偈云。所说无边众刹海。毗卢遮那悉严净。世尊境界不思议。智慧神通亦如是。况第六经云。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法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第五经云。佛所庄严广大刹。等于一切微尘数。清净佛子悉满中。雨不思议最妙法。又华藏品云。华藏世界海。法界无差别。又云。一一尘中见法界皆普遍义。故遮那遍中之言。亦已摄于世界成就品矣 疏。彼二所证所观。即大方广者。果证法界大方广。因观法界大方广 疏。又展此会以成后八者。即第四节。展成一部 疏。又展九会周遍十方者。即第五节。言如第二会光明觉品者。举一会文以为体式。谓光明觉品。总有二十六箭放光。最后遍周法界虚空界。皆云彼一一世界。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现彼一一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等。释曰。此即遍十方文。既周百亿阎浮等。故是一类世界。言余会亦尔者。下之七会及第一会。皆遍十方。如第二会。故诸会末多结周遍 疏。又展此诸会各有主伴者。即第六节也。上来但明主经之遍。今辩伴经之遍。而引第三会文。则前遍法界之会。各有重重主伴者。此言例上遍法界之九会也 疏。乃至遍于尘刹者。即第七节也。上但遍国。今则遍尘 疏。异类界等者。即第八第九节也。上来七节。但遍同类。八遍异类树形刹等。而疏言等者。等取第九节异类刹尘。谓异类之刹亦以尘成尘。亦有刹。于中说经尤更多矣 疏。无尽时会者。即第十节。谓上同类异类若刹若尘。皆悉重重犹如帝网。时会与法。皆无尽也 疏。皆不出大方广佛华严。举题总收也清净法界。举本总收也。明从一法界无名无相中。展成无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