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经疏部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第二十卷(4)

疏。二文相映者。长行不了则观偈文。偈文若难见。则观长行则易了也 疏。一出现无尽等者。然还源观说有三遍。一一尘普周法界遍。即经充满法界无穷

  疏。二文相映者。长行不了则观偈文。偈文若难见。则观长行则易了也
  疏。一出现无尽等者。然还源观说有三遍。一一尘普周法界遍。即经充满法界无穷尽。二一尘出生无尽遍。即疏前意。三一尘含容空有遍。即疏后意
  疏。不可取为一异俱不俱等者。普遍诸会此应有异。充满法界此应唯一今性相俱寂故皆叵得。若有一异则合此为俱。一异既亡俱从何。有若有俱句遣此双非。俱句已无双非宁立。故四句皆遣百非俱亡。寂乎唯寂而言等者。亦不可说有无等四。真应等殊。唯证相应耳
  疏。因灭无明则得炽然三菩提明者。即涅槃二十一。南经十九。高贵德王菩萨品。因琉璃光菩萨欲来放光。佛问文殊。文殊初入第一义。答云世尊。如是光明名为智慧。智慧者即是常住。常住之法无有因缘。云何佛问何因缘故有是光明。广说无因缘竟。末后云。世尊亦有因缘。因灭无明。则得炽然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灯。今略义引耳。第二四禅
  疏。只由真空能立因果下。答上疑念。此句明其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有空义因果定有。便堕于常。言因果立故乃是真空者。即因缘故空义。若离因果以明空者。是断空故。第三三禅
  疏。光影之言略有二者。贤首更有一义。今不存之故云略也。彼释云。谓如明净物得日光曜。于屋壁上有光影现。如来应机现身亦尔。然有多义。一缘集义。谓大智明净悲愿日照。于众生阴室之内。现于佛影。二速疾义。无远不至故。三无碍义。不可执持故。四有用义。能破暗故。五无生义。无所有故。广如十忍品说。此义似有穿凿。故略不存。今疏所明二影者。然摄论影略有三。一映质影。二水月影。三镜像影。广如十忍品。今是前二今云光影故略镜像。正是初义。所日喻如来身。树等形质以喻众生。日无异体。质有万差。树侧影斜形端影正。影不现于日内。但在质边。弄影多端随心万品。二水月影。以月有光亦名光影。影多似月者。如月圆缺故。少似水者。随动静故
  疏。或折或摄等者。胜鬘云。应摄受者而摄受之。应折伏者而折伏之。摄受折伏则正法久住
  疏。谓众生界等者。瑜伽有五无量界。此前例四。后言以方便界者。即调伏方便界故五具矣
  疏。爱见罗刹甚可怖畏者。即涅槃第十一。罗刹乞浮囊喻。因贪等造恶。即爱罗刹。若拨无因果成破戒事。即见罗刹。乞浮囊也。己如前引。第四二禅中
  疏。经论共说乐有五种等者。论即瑜伽等经。即善戒经第二。自利利他品。释真实义中快乐义。经云。云何名快乐。快乐义者。有五种。何等为五。一者因乐。二者受乐。三者断受乐。四者远离乐。五者菩提乐。云何因乐。因内外触。因触因缘故有受乐。是名因乐。因行善法得他世乐。是名因乐。云何受乐。从因因缘身得增长心得安隐。是名受乐。受乐者。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有漏。二者无漏。无漏有二。一者学地。二者无学。有漏有三。欲界色界无色界。三有有内外入故有六触。六触有二。一者身乐。二者心乐。五识共行名为身乐。意识共行名为心乐。修习圣道断诸受故。道得增长无有诸受。名断受乐。永断烦恼身心无患。名远离乐。受常乐故名菩提乐。或有说言无想定者名为断乐。是义不然。何以故。不断受乐故。远离乐者。有四种。一者出家乐。二者寂静乐。三者断乐。四者菩提乐。世间之人多有忧苦。永断是苦名出家乐。断欲界贪名寂静乐永断烦恼名为断乐。受常乐故名菩提乐。菩萨常能施众生乐。名菩提乐。菩萨摩诃萨自受常乐转施众生。名菩提乐。何故名为因乐。是乐因故名为因乐。不名受乐。受乐者。不名因乐名为性乐。断乐者。不名因乐不名受乐。以断多乐故名为断乐。远离乐者。不名因乐。不名受乐。不名断乐。以观生死众过患故。名智慧乐。菩提乐者。不名因乐。不名受乐。不名断乐。不名远离乐。无边常故名菩提乐。名无胜乐。名无边乐。名无上乐。亦名常乐。名寂静乐。菩萨摩诃萨能以如是五种之乐施于众生。是名因乐义。今疏望彼经数名不同。若欲会者果及苦对除。即是受乐开出无恼害者。即远离乐。及菩提乐。经中远离有四。今云出家远离乐。含其二种出家即第一远离。兼得第三断乐。复开菩提为菩提涅槃二乐。若瑜伽九十六。说乐有二种。一者欲乐。二者远离。远离复有三种。一劣谓无所有已下。二中谓第一有。三胜谓灭受定。然世尊依第一义。说有三种最寂静乐。谓等解脱故总摄为三。一应远离。二应修习。即前三上中下远离。名有上远离。三最极究竟解脱无上住乐。即前贪等解。五初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