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经疏部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第四十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第四十三卷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 第二饶益行 疏。皆显三聚等者。广略皆显故。今初初句为总。总该三聚。是略中具也。即戒自性者。是九戒之一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第四十三卷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
  第二饶益行
  疏。皆显三聚等者。广略皆显故。今初初句为总。总该三聚。是略中具也。即戒自性者。是九戒之一也。意地无染是真律仪者。出三聚相。起心即破菩萨戒故。二亦为生下。摄众生戒下显持戒意含于摄善。亦是于果无依。即第九清净戒之一也
  疏。谓一切利养等者。出坚相也。四分戒云。明人能护戒能得三种乐。名誉及利养。死得生天上。若希此三非真坚持
  疏。本随烦恼者下。经自出
  疏。又具明缠即随惑。缚即根本。言一切恶止者。即是律仪。善行即是摄善
  疏。缠谓八缠下。释此缠字。疏文有五。一释八名。二辩障业。三释总名。四明十缠。五者结示。然初八缠广如论释。无惭无愧十藏广明。余之六事前后频有。二初二障戒下。辩障业。杂集第七云。修尸罗时无惭无愧为障。由具此二犯诸学处无羞耻故。次二障止者。论云。谓修止时惛沉睡眠二法。为障于内引沉没故。修智慧时掉举恶作二法。为障于外引散乱故。释曰。此论约二顺障。今疏反此者。以约违障。掉举恶作正违止故。惛沉睡眠正违慧故。后二障舍者。论云于修舍时悭嫉为障。由成就此于自他利吝妒门中数数摇动心故
  疏。即障善法饶益者。止观是善法舍即饶益
  疏。于相修中缠绕身心者。三释总名。亦出偏说所以也。本论云。数数增盛缠绕于心故名为缠。释论中云。由此诸缠数数增盛缠绕一切观行者心。于修善品为障碍故
  疏。或说十缠者。即第四明十缠。俱舍颂第五随眠品云。缠八无惭愧嫉悭。并悔眠掉举与惛沈。或十加忿覆。论云八缠者。品类足论或十者。毗婆沙师言于被举时为重障者。忿以令心忿发为性。覆以覆藏自罪为性故
  疏。此即随惑下结示
  疏。缚谓四缚者。先标列。后会经。今初。杂集等论但有三缚。谓贪嗔痴由此三缚。缚诸有情令处三苦。今言四者此经第三地文。亦云此菩萨于一切欲缚。色缚有缚无明缚皆转微薄释曰。此即修所断中三界烦恼。及无明故。于见缚之外说四。并前即五住地惑也。今此四缚即按次文。贪利已下。会经四相。初贪利即经贪求为一。二热恼即嗔。三诸难逼迫。毁谤即是戒取。四浊乱即是我见。正于持戒而说四故。然其戒取由痴而生。不了诸难而生。毁谤亦是邪见同意三业故。故亦不出三毒及见。我见持为诸见之主故
  疏。不毁不特释经得佛所赞平等正法。故净名第三见阿閦佛品云。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进不怠。不定不乱。不智不愚。不诚不欺。不来不去。不出不入。今取此势但用一戒中义耳。不犯故事相无违。不持故了戒空寂
  疏。初摄律仪二摄善法等者。唯识十度但有三名而无解释。若梁摄论三学之中具有解释。本论中云一摄律仪戒。谓正远离所应离法。二摄善法戒。谓正修证应修证法。三饶益有情戒。谓正利乐一切有情。无性释云。律仪戒者。谓于不善能远离法防护受持。由能防护诸恶不善身语等业故云律仪摄善法戒。能令证得力无畏等一切佛法。饶益有情戒。能助有情如法所作。平等分布无罪作业成熟有情。有说。后二依初建立。释曰。此下释立三所以。无性云。此能建立后二尸罗。由自防护能修供养佛等善根。及益诸有情故。世亲云。住律仪者。便能建立摄善法戒。由此修集一切佛法。证大菩提。复能建立益有情戒。由此故能成熟有情。准梁摄论及释云。若人不离恶法。摄善利他则不得成。有说。前二为成后一。梁论云。若人住前二种净戒。则能引摄利众生戒为成熟他。梁论三戒大意同前。故彼论云。此三品戒即四无畏因。何以故。初戒是断德。第二戒是智德。第三戒是恩德。四无所畏不出三德故。由此故说戒有三品。本业经云。戒有三缘。一自性戒。二善法戒。三利益众生戒。义皆同也
  疏。今初即坚持不犯为第一难者。即难行戒。准瑜伽论第四十二。有其三种。一者谓菩萨。现在具足大财大族自在增上。弃舍如是大财大族自在增上。具受菩萨净戒律仪。是名第一难行戒。二者菩萨若遭急难乃至失命。于所受戒尚无缺减。何况全犯三者。如是遍于一切行住作意。恒住正念常无放逸。乃至命终。于所受戒无有误失。尚不犯轻何况犯重。释曰。今即第一次二疏中具之
  疏。只陀末利唯酒唯戒者。末利夫人为救厨子。饮酒涂饰等。只陀太子为顺国人。亦和光饮酒而不忘戒。并如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