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经疏部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第七十六卷(3)

疏。然别义有此不同下。第四结成大意。然文有三。初总明。二故睿公下引证。成于空义是同。此但总结十喻之赞。若别明空赞云。空唯有名无用无色人亦

  疏。然别义有此不同下。第四结成大意。然文有三。初总明。二故睿公下引证。成于空义是同。此但总结十喻之赞。若别明空赞云。空唯有名无用无色人亦如是。莫之能识。妄造妄苦百艰孔棘。驰空求空空竭其力。亦显空义耳。后余无碍义如前后说者。三结成此经之大意也经疏前已有说。如如幻忍等。后亦有说如德齐空中说。前后远文文更多矣。疏世界共业所起者。出现品当说
  疏。四即反此者。谓无性故有。缘生故空。并如问明品。若对经文应言从缘有故为世界依。无性空故而无所依。四句但出空义所以差别耳
  疏。无法出空下别释。譬如虚空一切世间皆现其前。非现一切世间之前
  疏。一味解脱不殊故者。涅槃云。一切同一甘露一解脱味。净名云。解脱味为浆故。余文及颂文并可知。十忍品竟
  阿僧祇品第三十
  疏。初来意有二等者。一通以后三品对前三品。二别则此品对十忍品。自有三意。一答第二会初。二一为远答下。答第一会中十海。三又通下显一部之数。初中复有二意。一直辨菩萨。又二难思下明菩萨知佛德下。科偈文亦具此二意。疏全带数名者。无数乃是一百二十四数之一故。疏。人法双举者。若人法不同即是相违下。言及菩萨所问之算数即是依主。疏然僧下通妨。妨云。僧祇非初又非是后。何以偏标通意可知
  疏。四释文下此先总科有二。一直就法科。后然此三品下约人料拣。疏表数不离者。此释心字。数与非数下释王字。王以自在为义故。又显此数下双明心王二字。心者统摄诸法一切最胜故。王者统御四海为最胜故。从所以偏问下。料拣所问。言转者谓阿僧祇。阿僧祇为一阿僧祇转等
  疏。始从一二终至正载者。从一至十为十。次有十三数。谓十十为百。十百为千。十万亿兆京垓梓坏沟涧正载。言载者天地不能容载
  疏。小乘六十已至无数者。即俱舍论说六十。向后更无数也。即第十二论引解脱经说六十数中阿僧企耶。是第五十二数。彼文具列。从一至十为十。乃至跋罗搀为一阿僧企耶。于此数中亡失余八。但五十二。今云小乘六十已至无数者。此之无数谓此外更无。非是阿僧企耶也
  疏。若依俱舍则以洛叉为亿者。彼论十一释三轮颂云。安立器世间风轮最居下。其量广无数厚十六洛叉。次上水轮深十一亿二万。下八洛叉水除凝结成金谓十一亿。是此方言下。洛叉即是梵语。若并从此方合云下八亿。是水余凝结成金。故知以洛叉为亿
  疏。便有四个不可说字者。谓取前例合云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为一不可说不可说转。上两不可说不可说是所积之一数谓一个不可说不可说。两个不可说不可说。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个不可说不可说故有四个。今以此又字替却两个不可说字。岂非妙耶。所以举此者。以刊定记破经此又字为长故
  疏。果德深广因能趣入者。趣入约证诣前善穷约解了。又所举德一约无碍。二约深广则二不同。然趣入善穷应通无碍深广盖影略耳
  疏。称法性之一毛等者。此中文亦影略。若具诸刹毛孔皆有称性及不坏相义。今毛上取称性义故。如法性之无外。刹上取不坏相义故。不遍称性之毛而着。悟者之言更有一意。亦文影。略谓毛安悟者。则显刹因迷有。迷则有分悟则无边。前义直就法论。后义约人取法。思之可见。疏内外缘起非即离故者。亦有二义。一约内外共为缘起。由不即故有能所入。由不离故故得相入。二约内外缘起与真法性不即不离。此复二义。一由内外不即法性故有能所入。不离法性故毛能包刹能遍入。二者毛约不离法性如理而包刹。约不即法性不遍毛孔思之成观。然十段之中一段举数即一段不举。不举欲略举恐失次耳
  疏。且从相显下结释显深
  寿量品第三十一
  疏。来意中二。先立理二正显。前中正显十身寿量。且寄三身明之。谓真身无修短应身示有修短。前中玄谓玄理鉴谓鉴照。理智冥契以为真身。玄故则虚凝鉴故则朗彻出乎数。不可语其寿命短长出乎域。不可言其形量所在。又出乎数。不可说其一身多身出乎域。不可同其人天之寿。若开上能所证别则三身义具。然应物下辨其应化。故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所现众色形令入此法中。又云。如来真身本无二。应物随机遍十方等
  疏。故上品下第二正显来意。于中二。一近广前品兼菩萨寿。二亦为下远答初会唯如来寿。疏二释名等者。亦依真应以立其名。然诸经论说三身寿量。化则有始有终长短万品。报则有始无终一得永常。法身无始无终凝然不变。故法华中以伽耶生双林灭化身也。我本行菩萨道时所成寿命报身也。常住不灭法身也。此经宗意三身既融三寿无碍。即长能短即短恒长。无长无短长短存焉。一一圆融言思斯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