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经疏部 >

皇帝降诞日于麟德殿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玄义一部(2)

第七不动菩提场。重会普光明殿。经有十一品。前明三贤十圣。行位将终。今此因圆果满也。十定品。修十三昧。证有即非有。十通品。十慧发明。知空即

  第七不动菩提场。重会普光明殿。经有十一品。前明三贤十圣。行位将终。今此因圆果满也。十定品。修十三昧。证有即非有。十通品。十慧发明。知空即不空。十忍品。定慧均平。空有一贯。阿僧祇品。能数既多。算不可及。明之德广也。如来寿量品。竖穷来际。菩萨住处品。横遍十方。此上六品。并是菩萨地位功德。即等觉因。成下之五。文理双融。妙觉果满。将成妙觉。先证妙法。故有佛不思议法品妙法既立。必成妙身。故有十身相海品大相既成。次明好德。则有随好光明功德品津梁既备。济渡为功。益物无偏。则有普贤行品普贤在心。须呈果相。则有如来出现品
  第八不离前处。再会普光明殿。经有一品。名离世间谓前七会。以差别法。而生其解。当会约仗解成圆融行。所以普慧菩萨起二百问。普贤菩萨二千行答。虽修诸行之法。无性非相。既迁恒在世间。名离世间
  第九不动寂灭道场。而现逝多林会。经有一品。名入法界谓前离世间。今入法界明证也。佛入师子频申三昧。欲令大众顿证普门故。所以文殊大士出善住阁。行化南方。于福城东古佛塔所。会进多众。发菩提心。唯有善财童子。历一百一十城。遇善知识。各得三昧解脱门。终至普贤菩萨。于一一毛端。顿证解脱。含同果海
  又此九会。第一会举所信之佛。第二会能信之心。第三会依信生解。第四会依解起行。第五会依行发愿。第六会三贤位极。圣地将登。第七会中摄因成果。第八会有无双泯。非真妄之可分。第九会境智一如。岂筌蹄之所及。又总言之。初会举依正两报。为所信佛。第九会明其信者。能成佛人。则初末两会。合是一义。则题中佛字也。从第二会至第八会。则彼佛因。则题中华字也。因有阶降。故中七会以则之。果无分限。唯一佛以证之。严者以愿行之华因。严彼法身之佛果也。又佛华严是能传法之人。大方广是所传教之法。以法成人。先云大方广也。以人传法。故云佛华严也。人中摄因成果。唯佛也。法中摄用归体。唯大也。大是所证之法界。佛是能证之大智。佛之与大如光空。空外无光。大外无佛。空光一体。佛冥契不可分也。心缘莫到。言说不及。能诠此义。故以为经。此乃因理故成教。因教以见理。经云。如因日光照。还见于日轮。因佛智慧光。见佛所行道。以佛常故。经法亦常。所以然者。未曾有日舍于光明。经云。阎浮提人。隔须弥山。见日出没。日中住者。常随于日。无有出没。凡隔无明。见佛隐现。诸大菩萨常随于佛。无有隐现。日轮是体。光明为用。未曾有体而不具用。由有光用。行者见道。所作成办。佛法亦尔。则体演法为用。未曾有佛而不说经。由闻思法。知出离道。修戒定慧。悉得成就。经云。如有大经卷。量等三千界。在于一尘内。一切尘亦然。有一聪慧人。净眼普明见。破尘出经卷。广饶益众生。故云大方广佛华严经。但文义深。难可备陈。随分见闻。滥为称赞。傥一句一偈。与理相应。伏愿。福祐无疆。上资圣寿
  贞元八年四月二十一日安国寺沙门静居进上
  辛酉秋七月初三日依高山寺古藏内所传本书写之初六日一校毕
  西山梅村住庵善妙寺道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