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经疏部 >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八卷(4)

案。僧宗曰。犹是明第二重显于见性善业之终也。宝亮曰。此第十第十一两问。广因下如来性品答也。作善行是缘因。前所以答中明正因者。欲明行人立心

  案。僧宗曰。犹是明第二重显于见性善业之终也。宝亮曰。此第十第十一两问。广因下如来性品答也。作善行是缘因。前所以答中明正因者。欲明行人立心之方。若明识因果性者。则行成中道。若中道行成。则万善便树。故答以正因中道。行即缘因也。智秀曰。第十二问何地大士。能照当果性之理也
  云何解满字及与半字义
  案。僧宗曰。此下第三重。广流通也。经之为用。有文有理。上略问中。结经名字。名大涅槃。又七善法。叹该文理。今文字一品。先广文用也。经文以十四音。为众音之本。所以言半满者。夫教有偏圆。由机有次绪。如来善得其宜。故言善解满字及半字也。宝亮曰。此下九问。广文字功德下理也。此是第十二问。先定其文字。下文字品答也。智秀曰。此第十三问意。若我之名元自佛者。其余名字。复因谁耶
  云何共圣行婆罗迦邻提云何如日月太白与岁星
  案。僧宗曰。第四重广流通也。理之为用。不出常与无常。真之与应。此教双明八理相对。应除八倒。事同牝牡文中。但列六行。盖略耳。如日月者。此四譬为成真应故也。日月升天。则万像斯见。此偏举真应。显自在之德
  云何未发心而名为菩萨
  案。僧宗曰。此下十九问叹经。而初有七问略叹。前四叹因益。后三叹果益也。经有此能未发心人。强令发心。如或从诸佛菩萨边闻。而不生信。将成阐提。以经威力。梦见恶相。即便发心。作菩萨也。宝亮曰。据能灭恶生义也
  云何于大众而得无所畏犹如阎浮金无能说其过
  案。僧宗曰。既逼令发心。便成菩萨。则上求佛慧。下度群生。功业转胜。理不复畏。天魔外道。异学众也。宝亮曰。恶灭之后。成清净福田也。智秀曰。第十七问经之力。能灭业障也
  云何处浊世不污如莲华
  案。僧亮曰。非唯自具万行亦胜。处于浊世。以化乎物。不为世法所污。如莲华也。宝亮曰。信慧开发。不复障圣道也。智秀曰。第十八问经之力。能灭报障也
  云何处烦恼烦恼不能染如医疗众病不为病所污
  案。僧宗曰。向通因果。今偏语因。患重故难拔。菩萨拔之。前止言不污。今明治惑。如凿王譬也。智秀曰。第十九问经力能灭烦恼障也
  生死大海中云何作船师
  案。僧宗曰。上四问明经威力。使未发心者。令作菩萨。能为医王。虽未成佛。而能因中。已能利益。此明果益言。因经修行。终得成佛。既得成佛。复能乘此大涅槃船。接济众生也
  云何舍生死如蛇脱故皮
  案。僧亮曰。向乘涅槃船。物见其灭。实则不灭。近识未悟。移譬显之。如蛇脱皮。非为实死。如来亦尔。现灭非真。借以为喻
  云何观三宝犹如天意树
  案。僧宗曰。若于解者。不假移譬。但悟有先后。致说有重复。洗沸人疑。疑谓现见如来。始王宫生。终双树灭。岂言不灭。故借天树三变。以为喻也
  三乘若无性云何而得说犹如乐未生云何名受乐
  案。僧宗曰。此下有十二问。广叹经也。依昔经教。明三乘无性。各有涅槃。毕既有殊。性不容同。如其无性。云何上答纯陀。常命色力。常果无差。有则俱有。无亦俱无。如其为无。前不应说。如其已有。有则太早。因中无果。果中无因。而说为有。便是如乐未生。已名受乐。是故文殊腾纯陀之疑。在于此也。就佛下答。以有理故。不得言无。未现用故。不得言有。是则三乘。皆同有性也。宝亮曰。此下有十问。断疑劝信也
  云何诸菩萨而得不坏众
  案。僧宗曰。明依圆教生解。众魔外道。莫能俎坏。非唯自不可坏。所得眷属。亦复坚固。经之力也
  云何为生盲而作眼目导
  案。僧宗曰。就广叹经中。亦有因益果益。义不异前。既乘正解。复化愚闇。令开慧眼。犹如盲人导之以目也。宝亮曰。此明内果劝信。若不见此经。虽复共住。如彼生盲。不知是佛因也
  云何示多头唯愿大仙说
  案。僧宗曰。始则因中。开人慧眼。终则成佛。垂应无方也。宝亮曰。就应现以劝信也
  云何说法者增长如月初
  案。僧宗曰。向问多头。是咨身密。今问说法。是咨口密。根有利钝。教有浅深。月一日至十五日也。宝亮曰。明佛如父母。不欺于子。随根性而说法。以劝信也
  云何复示现究竟于涅槃
  案。僧宗曰。向明果益。不在一佛。今就释迦。辨灭不灭。即是乘涅槃船。济众生义也。下文因放光。催纯陀供。说十三偈。广明不灭也。智秀曰。第二十八问。悬见大众。睹佛受食。谓应实死。故问应迹灭不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