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经疏部 >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六十九卷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六十九卷 辨三种业谓身口意 辨四种报谓黑报白报杂报不黑不白报 广辨烦恼业更相生义 论世第一法有漏无漏义 广辨三十七品作九种名说谓主胜导等 广辨十想 广辨七想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六十九卷
  辨三种业谓身口意 辨四种报谓黑报白报杂报不黑不白报 广辨烦恼业更相生义 论世第一法有漏无漏义 广辨三十七品作九种名说谓主胜导等 广辨十想 广辨七想
  迦叶品之第七
  善男子众生观受知是一切(至)断和合故则不生受
  案。僧亮曰。释爱是因。以我为乐。则生爱着也。十二因缘。所作善恶者。以生死为乐。不能离故。名受时也。何因缘生者。次观受因。因复有因。从微至着。明可断也。不因自在天生者。雅因要得其正也。皆从缘合而生者。缘合则非自非他。生无定主也。即是爱者。乐受生爱。爱生乐受。互为因果也。是和合中者。从合故非有。合生故非无。断合则不生也。宝亮曰。此下去观六种法。谓受想触欲业苦。唯触一法。无别观寄诸门也。所以先观受者。一切惑起。莫不由受。故先观受过。就观受中。观先受因。次观受果报轻重。三观受之灭处也。内外漏因心外境上生。漏尽因三受起也。如是受何因缘生者。次观受因。如是因缘。复从何生者。为次第种种观因。终非是无因而生。不从想生者。别是外道所计无想天想非想阴之想也。若有此因生。应当先断此受因也。因缘即是受者。从过去灭心受作因生也。非有受者。因缘中无有性受。非无受者。不离因缘有也
  善男子智者观因已(至)是则名为清净梵行
  案。僧亮曰。若不观果苦。则不厌受。断受因故。次观果也。受因缘得解脱者。乐生则系。乐灭则脱也。断我我所者。知无宰主也。有少灭处者。三慧断结。以闻思断粗。名小毕竟。修慧断微。名毕竟解脱也。知从八正。即便修集者。八道无漏。是修慧也。增长身心者。八道向灭。而增长违道也。何因缘故。能增长耶。触因缘者。谓闻思观远因。修慧观近因。下观果也。非明无明者。有漏善及无记也。杂食爱者。能令生死不断也。宝亮曰。观因既竟。次观果者。得三恶苦报。此三恶果。虽都是四心家报。要不离于受也。何等受。能作爱因。何等爱。能作受因。此明更互相生义。爱亦能作受因。受亦能作爱因也。观因果轻重既竟。故次第三观受灭处。若得信首五根。二空成就。名作少灭。至正观无漏。名为大灭也。是道观受有三相者。即三受相。然此三受。能增长行阴中身心烦恼也。何因缘故。能增长者。从三触因缘故生。第一无明触者。烦恼触也。第二明触者。能生无漏八正道也。第三非明无明触者。世俗善心也。如是受亦名为因。亦名为果者。从触生名果。能生受故。亦名因也。观受作三门既竟。今次复观爱果报者。因爱而生。所以须观也。智者观爱。复有二种杂食。爱者四食也。无食爱者。断四食得无漏也。若欲断爱。先断受因。近因是受。远因是触。因果尽断。所以得八正道。即名清净梵行
  复次善男子智者当观(至)想受灭故名为解脱
  案。僧亮曰。二事何因缘生者。爱受是生死之本。更观近因也。知因想生者。想取假名。而倒有轻重。重为爱因。轻为受因也。见色不生贪者。释受因。着好生贪好相。是假眼识见色。未得假想。取假想受得好恶。轻为受因。及观受时。亦不生贪者。释爱因。受从倒生。受初得好时。未生倒想。取常乐已。乃至贪爱。重为爱因也。想有三种者。少有二种。一缘小。二住缘时少。至无量亦尔也。未定者。散心缘不定。亦住时少。欲界定粗。亦尔也。无色界无色。不为外缘所动。住定久。云何说耶。想受灭名解脱者。释佛所以说想受。为漏因也。宝亮曰。智者当观受爱二事。从何而生。知从想生者。此下次第二门。观想即假法相。故名为想。凡颠倒妄缘。皆不得法实。是想三种者。若想像小缘。名为小想。想像大缘。名为大想。想像无量缘。名无量想也。复有小想。谓未入定者。欲界电光定。复有大想。谓已入定者。八禅地定也。复有无量想者。十一切入也。若三想灭故。则受灭。想受既灭。便名解脱也
  迦叶菩萨言世尊灭一切法(至)闻者亦解说于众生
  案。僧亮曰。解法者。法别众生总。总别相因。说一则知二。心数相因。受想居要。受想可断。知余亦可断。说亦尔也。应亲近者。唯说杂法解者。亦杂也。宝亮曰。迦叶因此语后即问。若为说想受灭。名解脱耶。佛答言。如来或时。因众生说。闻而解者。如先为大迦叶。说众生灭时。善法则灭。但法由人弘。若人不复行。便法不流转故。以以言众生以明法也。因法说于众生。闻而亦解。说于众生者。如为阿难说。若有法。能生烦恼者。便不应亲近。即恶知识。若有法。能生善者。便应亲近。即是善知识。既说可亲近法。不可亲近法。故物即得因法解善众生。不善众生。是则善者可亲。不善者不可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