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经疏部 >

大般涅槃经义记 第四卷

大般涅槃经义记 第四卷 隋净影寺沙门释慧远述 上来第一教示三归趣入之始。自下第二教其中道趣入之终。于中初先法说以教。如因乳下喻说以教。法中有四。一许教趣入。二若我住下
大般涅槃经义记 第四卷
  隋净影寺沙门释慧远述
  上来第一教示三归趣入之始。自下第二教其中道趣入之终。于中初先法说以教。如因乳下喻说以教。法中有四。一许教趣入。二若我住下正教趣入。三我与无我性无二下结劝受持。四我先于下引说证成。初言我今更为汝说入如来藏许教入也。对前云更。更说在后是以言当。委说名善。显实令证名说入藏。第二教中文别有四。一对凡夫断常偏见明法相二。二凡夫于中无疑已下对遣凡夫有无二见明理无二。三若说苦下对二乘偏见明相实二。四若言无明缘行已下对遣二乘差别二见明实无二。第一第三两二何别。第一宣说生死涅槃法相之二。第三宣说因缘法相实性之二。第二第四无二何别。第二段中宣说法性有无不二。第四段中明其实性前后不二。如乳酪等牛味不二。并显诸法相实不二。就初段中先明凡夫断常偏见。以是义下对破情见明法相二。明凡夫见中文有五对。初对明过。中三正辨断常二相。后一明其见起所由。就初对中若我住者举其常见。常见之人说有神我住五阴中名为我住。即是常法不离于苦就之显过。外道宣说神我是常。故从其意说为常法。五阴是苦。我住阴中名不离苦。若无我者举其断见。断见之人说无生灭假名之我乃至涅槃真我亦无通名无我。修行无益就之彰过。以无我故无所资润。故无所益。中三对中初对约就我无我见以别断常。第二约就常无常见。第三约就苦乐二见。就初对中若言诸法皆无有我牒前无我。生死涅槃二俱无我故曰皆无。即是断见结断异常。若言我住牒前我见。即是常见结常异断。第二对中若言一切行无常者举无常见。此说生死涅槃之法二俱断灭故曰无常。非是前后流变无常。即是断见结断异常。诸行常者举其常见。谓说五阴诸行皆常。复是常见结常异断。第三对中若言苦者举其苦见。此说世间假乐全无乃至涅槃真乐亦无通名苦见。即是断见结断异常。若言乐者举其乐见。说生死中定有真乐名为乐见。复是常见结常异断。下明二见起之所由。由常起断。由断起常。于中初法次喻后合。法中修常堕断见者求常不得故生断见。修一切断前常见者求断不得故生常见。喻中因前移后足者断常二见互为前后。合文可知。上来第一明凡偏见自下第二对破偏见明法相二。先辨后结。辨中三对。一苦乐相对以辨二法。二我无我对。三常无常对。于中无常苦与无我是生死法。常乐及我是涅槃法。生死法中苦名不善是生死因。无我烦恼是生死缘。无常财物是生死果。理实齐通。隐显言之。涅槃法中乐名为善是其圣道。我名秘藏是其涅槃。常名佛法僧正解脱是其菩提。理亦齐通。隐显故耳。就初对中以是义者。以是凡夫偏取皆是断常义故。理须并学修余法苦皆名不善修余法乐名为善者。学观名修。苦是生死。乐是涅槃。相对辨异是以言余。不善苦因。因从果称故名为苦。亦可苦果从因以目说为不善。善是乐因。因从果称说之为乐。亦可乐果从因以名故说为善。第二对中修法无我是生死法。生死无实又不自在故名无我。烦恼是其生死之缘。以有烦恼所受不实不得自在。从果立称故曰无我。亦可无我从本以名说为烦恼。又此烦恼性是不实不自在法故名无我。是故无我即是烦恼。修余常者是涅槃法。此正是我举常显之。良以说我喜同情取。法以常别名曰秘藏。正是涅槃。涅槃真我微隐称秘。备德曰藏。所谓涅槃斥其体相。妙出诸有名无窟宅。修余无常是生死法。即财物者生死果报名为财物。修余常者是涅槃法。谓佛法等斥其体相。此之佛法是菩提耳。下次结之。当知如是佛法中道当相正结。离二说真显其中义。离前凡夫断常二边故名中道。非无二中。自下第二对遣凡夫有无二见明理无二。于中有二。初明凡夫二见乖中。二如四大下佛教无二。前中两句。初言凡夫于中无疑彰彼凡夫不识中道。凡夫于彼无二中道无心攀缘故不生疑。尚不生疑乌能识知。二羸病下彰彼凡夫建立二相。初先立喻。病人喻凡。解劣称羸。闇惑婴心说以为病。飡受邪法名服苏已。取有着无名力轻便。苏性软弱。病人服之体无坚强。随物倾倚名力轻便。邪法如是。凡夫听受取有着无不能正住。如力轻便。有无不定合以显法。下明如来破遣情二教以无二。于中有四。一对向后段有无之病许教除断。二开示已下对向前段。于中无疑许教趣入。三若言有者智不应下对前第一正教除断。四若言有者不应默下对前第二正教起入。就初段中先喻后合。喻中四大其性不同各相反者喻前有无二见相反。良医善知随其偏发而消息者喻明如来知过偏强而为除断。合中初句四大不同略而不合。但合后句良医消息。如来亦尔于生如医合前良医。知诸烦恼体相差别合前善知。而为除断合前偏发而消息之。除断之相如后文说。第二段中开示秘藏清净佛性常不变者对前凡夫。于中无疑许为开示令其趣入。开相如后。自下第三正显向前为除断相。若言有者智不应染教断有见。若闻法有。有智之人不应染着取为定有。若言无者即是妄语教舍无见。若说一切诸佛皆无。乖违法理故是妄语。自下第四正显向前开示秘藏佛性之义。明其佛性非有非无。若言有者不应默然明性非无以非无故应为他人说性实有。不应默然。彼云何有。分别有二。一法佛性从本已来且过恒沙一切佛法。如矿中金。二报佛性从本已来于其心中有可出生一切德义。如矿中金有可造作庄严具义。亦复不应戏论诤讼彰性非有。云何非有。分别亦二。一法佛性离一切相离一切性。故名非有。云何离相。如净醍醐。体虽是有而无青黄赤白等相。亦如一切众生心识。体虽是有而无大小长短等相。佛性如是。体虽实有而无一相。云何离性。如来藏中具过恒沙一切佛法。不离不脱不异。是诸佛法同一体性互相集成。未有一法别守自性。故言离性。二报佛性本来但有可生之义而未有体。如树子中而无树体。性既如是。于中执定无不乖理。故劝舍之。文中初言亦复不应戏论诤讼正劝舍有。舍有同前。是以言亦。前劝舍无更劝舍有所以言复。若执定有言不应法。即名戏论。执有乖空。是故劝舍。以有此过故劝不应。但求了等教取正义。舍情专理故曰但求。所求如理即是其论诸法真性。凡夫已下举过劝舍。道言戏论诤讼不解即显不者堪能解也。问曰。今此说非有无。与彼向前第三段中破有破无。有何差别更复重来。释言。前者为破情见。今此所论为明道理。又复前者就彼世谛因缘法中破定有无。今此正显如来藏性非有无义。与前不同。所以更辩。自下第三对彼二乘偏见之过明相实三。良以二乘执相迷实。故佛就相辨实教之。文别有五。前三就其染相显实。后二就其净相显实。此五番中例应有三。一举佛昔说。二明愚人执相迷实。三明智者解相知实。但今文中言有隐显或有具者有不具者。就初番中但有堕二。略无第三。若说于苦是第一句举佛昔言。佛昔于彼小乘法中说身皆苦。愚人便谓身是无常一切苦等是第二句。此名声闻以为愚人或名凡夫。以不知实故名愚人。心不会正故不名圣说为凡夫。谓身无常苦之所以说一切苦。正执为苦。此明执相。复不能知身有乐性彰其迷实应举智者。翻前可知故略不举。第二番中三句备有。若说无常是第一句举佛昔言。凡计无常譬如坏器是第二句。此名声闻以为凡夫。寻言执相故计一切皆是无常。如坏喻显。此文略少。准前应言复不能知身有常性不知常性即是迷实。有智人下。是第三句。应当分别总劝分别。不应已下别教分别。不应尽言一切无常劝舍执相。何以故下教令知实。言何以故征前起后。何故不应尽言无常。我身即有佛性种子正教以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