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经疏部 >

大般涅槃经义记 第五卷(11)

上来广辩。以是义故外道亦说我有真谛总以结之 下佛破之。文别有四。第一广呵。第二广破。第三重呵。第四结破。初中若有常乐我净非沙门等如来总呵

  上来广辩。以是义故外道亦说我有真谛总以结之
  下佛破之。文别有四。第一广呵。第二广破。第三重呵。第四结破。初中若有常乐我净非沙门等如来总呵。何以故下如来广呵。先征后辩。于中合有二十二句。第二破中依前四计次第破之。就破常中初总次别后总结破。前总破中是诸外道迷惑颠倒言诸行常呵其所立。诸行若常无有是处非其所立。我观诸行悉皆无常翻其所立
  就别破中云何知耶征前起后。下正破之。所破有八。如上广辩。一以可意不可意报受之不失证成有常。二以杀生业缘不坏证成有常。三以专念不忘证常。四以所想不灭证常。五以习业增长证常。六以算数增长证常。七以读诵增长证常。八以一切瓶衣车乘山河大地相似不灭证成有常。如来今此先破初二。次破第八中五复次一处破之
  破初二中文别有四。一明诸行从缘生故悉是无常。二佛性下举常显之。三以是义下结前第一。四是诸外道不见性下对前二明诸外道不得常法所可言说悉皆非常
  初中有二。一泛明诸法从因缘生悉是无常。二是诸外道无一法下正明外道所计常者无有一法不从缘生故是无常。外道多计五阴为常。五阴法中何有一法不从缘生为是无常
  第二破中初先明其佛性是常。后以佛性即于三宝类明三宝亦皆是常。前中十句。一明佛性无生无灭所以是常。二明佛性无去无来不迁动故。三明佛性非三世摄不流变故。四明佛性非因所作非无因作。非因生故非因作为。了因了故非无因作。五明佛性非作非作者。佛性之性不生涅槃故名非作。亦不使他生涅槃果名非作者。六明佛性非相非无相。非无相众相永绝所以非相。法界门备故非无相。七明佛性非是有名亦非无名。就实论实。实外更无名字可得所以非名。就缘称性。性为名显故非无名。八明佛性非名非色。不同四阴所以非名。不同色阴故曰非色。九明佛性非长非短。离色相故。十明佛性非阴界入之所摄持。实不同相所以不能。是故名常总以结之。下以佛性类即三宝。于中初以性即如来。如来即法。法即是常。后以常义即于如来。如来即僧。僧即是常
  自下第三结前第一。于中先明从缘生法悉不名常。是诸外下明诸外道所计常者无不缘生故是无常。自下第四明诸外道不见常法。所说常者悉是妄语无有真常
  诸凡夫下超破第八。于中先明外道所计其实非常。虚空已下举常显之。前中初先牒其所计。当知已下明其非常。一切有下出非常法。就下举常显无常中句别有五。一明虚空无为故常。此名法性以为虚空。非太虚也。二明佛性无为故常。三以空即性。四以佛性即已如来。如来即无为无为即常。五以常即法。法即是僧。僧即无为。无为即常
  有为之法凡有二下破向中间五句计常。于中初先分法为二。后就此二破其所计
  前中初言有为有二总以标举。色非色法别列其名。下辩其相。非色所谓心心数法。六识是心。想等是数。色谓四大。依如成实。色有十四。五根五尘及以四大。若依毗昙。色有十一。五根五尘及法入中无作之色。今以何义偏说四大。唯依成实。大是尘果。复是根因。举因知果故不说根。举果知因故不说尘。若依毗昙。四大是其造色之本。故偏举之。举本收末故不说。余。若依佛陀提婆所立说。色唯四大。外更无造色。今说似彼佛陀提婆
  下就此二破其所立。说心无常破前第三第五第六及与第七。以此四种就心计故说色无常。破前第四所想不灭。以此一种就色计故
  就初心中。心名无常总以标举。何以下释。以是下结。释中初言何以故者征前起后。性是已下举后显前心无常义。先开四门。性是一门。明其六识体性名异。故是无常。攀缘第二。明其六识缘境各别。相应第三。明其六识相应法界。分别第四。明其种种义门分别心非是常。下依此门次第辩之。眼识性异乃至意异广上初门。色境界异乃至法异广上第二眼识相应异乃至意识相应异者广上第三。想受等数是相应法。眼识俱者不至余识名相应异。余亦皆尔
  心若常者眼识应独缘一切下广前第四。于中合有十一复次。初五复次更以余义破遣心常。次三复次正破前执。次二复次重以余义破遣心常。后一复次正破前执
  就前五中初以一识不能独缘一切诸法破遣心常。二以因缘可破坏义破遣心常。三以对治行门各异破遣心常。四以众生心性各别破遣心常。五以多分别破遣心常
  初中心若常者。眼识应独缘一切法破他计常。常则不灭。是故应独缘一切法。且征眼识。余略不论。眼识异下自显无常。以法相似念念生下释彼凡夫计常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