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经疏部 >

三弥勒经疏(14)

第三受记人有五。如资粮论云。一未发心。二共发心。三隐[雨/复]。四现前。五密意。前四受大乘人。后一受小乘人。解云。未发心者。一云当十信位。今

  第三受记人有五。如资粮论云。一未发心。二共发心。三隐[雨/复]。四现前。五密意。前四受大乘人。后一受小乘人。解云。未发心者。一云当十信位。今云不然。十信已前已发心。况十信。是故无始来未发菩提心。今如首楞严经云。是人往来五道诸根猛利好乐大法。佛知是人过此若干百千万亿阿僧祇劫当得阿耨菩提心。言共发心者。一云十解十行。今言。十信已前善法欲。以法名为发心也。隐[雨/复]者。十回向至七地。谓若闻自授记。于六度行不起精进。若不闻更起精进故。然而欲断。他人念此菩萨。几时得菩提。疑故授记也。言现前者。若菩萨成熟出世五根。及得无生忍。住不动地时。非前非后诸佛现前授记故。言密意者。如法华经云我等皆随喜。大仙密意说授记舍利弗。我等亦当得成佛也
  第四时差别者。庄严论云。时差别有二。一有数时记。二无数时记。解云。前菩萨记中。初二为无数时。以行浅故。后二有数时。以行深故。若四劫中间增上及定性为无数时。以但通记故。应化及退菩提为有数时也
  第五解本文者。随应应通有数时无数时也
  经曰佛告优婆离以下。第二辨中品生。此中二。一发愿往生。二虽不愿生一向闻名得益。是初也
  经曰但得闻是以下。第二虽不生得益。言闇处者三阴。边地者即八难。邪见者则五见。恶律仪者则不律仪。对法论立十四种。涅槃经立十六。瑜伽论立十二等。开合不定也。正见者反邪见故。眷属者反前恶律仪。不谤三宝者不堕闇处边地也
  经曰佛告优婆离以下。第三辨下。品生。一谓设犯戒悔净得往生也。言不退转者。一云。此下品人生彼天闻法。则入十信位故。今云得不退因故不退。而非已得不退也
  经曰佛告优波离汝今以下。第二劝归圣得利。多陀阿加度者翻如来。阿罗呵者反应供。三藐三佛陀者反正遍知也
  经曰佛告优婆离佛灭以下。第三归圣灭罪。言十善行者。思念云为行。若重者为十善道也。见一天人者。随遇一有情。即应念弥勒所思。谓有苦令离。无乐令得。恶者令除。善者令摄等也。一莲华者。随遇一法。则应念弥勒妙法。今且举一有情一法则念弥勒。如是意者显作上生因。除千二百劫罪者。弥勒大愿力所致。是故但思中念人除千二百劫罪。若起身业而首不至地人者。除五十劫罪。若首至地人。除百亿劫罪。此第三人日夜相续。长时身心等归皆重故言设不生天者。生天业力未满。未满善因故。龙华三会发心。前三品修人者。业力得满故。此唯修思胜劣故。差别也。问预造弥勒当成佛形者。从何境生福。答一云。从未来境生福。以信未成故。若造佛及普菩萨形造者。有二义可解也。今云不然。去来其现在所隔。是故从弥勒本地生福
  经曰说此语时以下。第二众发愿。此中二。初众发愿。后佛记生。是初也。百千匝者。为显不离百千生也
  经曰世尊记曰以下。第二佛记生。谓乃至下品行者。一念称弥勒名皆得生。况能修福持戒上品而何不生耶
  经曰佛告优波离以下。第三结正觉
  经曰尔时尊者阿难以下。第三欢喜奉行分。此中四。一问。二答。三时众得益。四奉喜退。流通可准也。言他方者。或有经云十方是。则善慧地菩萨闻此经得入第十地健行定。以此文证。化身化地上也。八万诸天者。此方兜率天众得益。非但当时发心。亦愿未来随生故
  弥勒下生经
  将释此经。略有三门。一来意。二释名。三讲文
  言来意有二。一为化下品众生故。谓弥勒生天虽得上品中品人利而下品人未得圣益故。二为显人间教导故。谓天上教导虽先广显。而人间以七相教化众生。犹未唱故。故上生后辨下生
  第二释名者。有三对。一能说所说对。谓佛说者为能说。弥勒下生经者为所说。二能受所受对。谓弥勒为能受。下生为所受。三所诠能诠对。谓弥勒下生为所诠。经为能诠也。都言虽有八相。而复后七相皆在人间。对天故皆言下生。广谈下生圣化之事故。名下生经。则依主释也
  第三讲文为二。初略辨下人化益众生。后广辨下人化益众生。谓下品人自有优劣故。故有此略广。初中三分。一证信传经分。二问答广说分。三闻说奉行分。一云。此经亦有发起序。谓尔时阿难至汝还就坐。为发起序。此解不然。无有余经对问佛答文而名为发起故。初中有五句。若三句同别
  经之初句闻如是者。前经中先标所闻法故。先言如是。后曰我闻。今此经意。多闻总领如来所说法为表。故先闻后如是。或可错语非一故。义亦无失。后句中云五百人者。如中阿含经云。佛告舍利子。此五百比丘。九十比丘得三明达。九十比丘得俱解脱。余比丘得慧解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