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经疏部 >

维摩经玄疏 第六卷(4)

第一简权实用 第二明诸教权实不同 第三释权实义 第四折伏摄受 第五约观心 第一简权实用者。有人偏用权巧莫测为用。此用明偏也。今言权实悉得为用。

  第一简权实用 第二明诸教权实不同 第三释权实义 第四折伏摄受 第五约观心
  第一简权实用者。有人偏用权巧莫测为用。此用明偏也。今言权实悉得为用。所以者何。若论无言之道。权实并无可说。有因缘故俱可得说若说权有益。权即是用。说实令物得悟。实即是用。是故俱得为此经用也。问曰。若本是体。从体起用乃可言权是用。那得实亦是用。若皆是用。便无体用之殊。亦无宗体之别。答曰。权实有多种。若就自行化他明权实者。前来权实但是用而非体。今经正就化他明权实。是故权实俱是用也。第二明诸教权实不同者。华严具有二教。别教为权圆教为实。三藏一向是权化城引接也。方等备有四教。三权一实。般若废三藏但有三教。二权一实。法华正直舍方便但有一实。涅槃备释四教。在因三权一实。辨果唯有一实同也。问曰。此与方等何异。答曰。方等二入实二不入实。涅槃四俱入实。此为大异。今经是方等教摄。因有三权。果则一实。二入二不入实也。分别具在法华玄义。第三释权实义即有三种。一者化他权实。二者自行化他权实。三者自行权实。一明化他权实者。诸佛菩萨所见三谛不可向凡人说示。随他意语悉皆是权。今约权而明实也。此则有千万种二智。四悉檀赴缘不同。众家不善得此二智意。随取经论所明二智而用之者执诤云云也。二者自行化他权实者。如诸佛菩萨随他意说并是权智。随自意语皆实智也。三自行权实者。诸佛菩萨自行所证二谛三谛之理以辨权实也。还将一家明三种二谛。对之冷然。义推可解。今经所明备有三种二智。为国王长者诸声闻用化他二智。为诸菩萨用自行化他二智。杜口无言是自行二智也。第四折伏摄受者即为二意。一略明折伏摄受。二正通此经文。一略明折伏摄受者。如胜鬘云。应折伏者而折伏之。应摄受者而摄受之。以折伏摄受故为令正法得久住故。今净名为令不思议法得久住故。是以以方便折伏实智摄受类。如戒序云。老死至近佛法欲灭者。佛法湛然。何尝有灭。若魔烧经卷。尚有二十亿菩萨受持佛法。故知不灭。今言灭者约人寿尽故言其灭。如凡夫未得无漏慧命。未能秉持禁戒。身若无常戒法即谢。故佛法欲灭。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本依色身而起。色身既死。五分亦灭。即是身内佛法灭也。若能勤进发真得道共戒。此则一受不退常寂然。即有五分法身具足。假令七反人天虽生恶国。非但不失须陀洹果。此人必得阿罗汉果。是则阴身虽灭佛法不灭。五分法身无朽坏也。即是佛法久住。若大乘为义。虽复证罗汉尽无生智乃至辟支迦十种观观十二因缘能侵习气。亦归灰灭。如百二十人不堪付嘱丧失财宝。若能开佛知见。得二十五三昧无方之用。住持佛法守护重宝。重宝者。即百斤金百句解脱真宝也。如盛壮之年二十五者堪可付嘱。此人能折伏摄受令法得久住也。二明正通此经者。今净名欲令释迦正法久住。是故室外弹诃室内摄受。通论弹诃摄受处处皆得。如人诃骂是暂时长养是本心。而今或时用权智诃以实智摄。如弹国王长者即是权诃。当乐佛身是实摄也。如诃须菩提云。于食等者于法亦等入八邪而得八正。是用实智诃还用权摄。云如佛说幻人以是事诃宁有惧不。此即权摄。诃阿难亦尔。如诃弥勒等实智诃实智摄受。如诃迦旃延权弹权受。室内别义云云。故知净名折伏摄受成于此教也。第五约观心明权实者观中道时以二观为方便得入中道。是权折伏实智摄受。若观中道而发二乘观。即是实智折伏权智摄受。若观二谛还发二观。即是权折伏权摄受。若观中道还发中道。即是实智折伏实智摄受。复次善将四随用心。如大止观三十六转解说。即是观心折伏摄受正法得住也。大段第五明教相者。前大段四重释此经一部正意略显。但此经与众经有同有异事须分别。而前明四教处处简别教相辨众经同异。大意略应可见。但恐散明教相同异。寻者或未明了。今须更释此经同异之相。就此即为四意
  第一明教相大意 第二略出诸师判教不同 第三研详去取 第四正明判经教相
  第一明教相大意者。诸经同明体宗用。赴缘利物而有同异者。但以禀教之徒根缘不一。时方有别。是以大圣设教名字不同。言方亦别也。故有顿渐赴机。至如华严广明菩萨行位。三藏偏说小乘。方等破小显大。大品历法遣荡会宗。法花结撮始终开权显实。涅槃解释众经同归佛性常住。今此经抑扬褒贬赴机说不思议解脱者。犹是方等之教。第二略出诸师判教不同者。若观岌法师三时明义。一有相法轮。二无相法轮。三常住法轮。此经并属第二时无相得道。未明佛性常住涅槃。若开善光宅判教有三种。一顿二渐三偏方不定。渐教分为五时。此经是第三时折挫声闻褒扬菩萨之教。犹未会三归一辨佛性常住。若是庄严四时明义。此经犹属般若无相得道。亦未明会三归一佛性常住。若是地论四宗明义。此经即是真宗大乘缘起反出之教。若是流支半满明义。此经即是满字之说。不异华严涅槃。从来名义古今判教不同。法华玄义别当委出也。第三研详去取者。若言此经是第二时教或第三时说未明佛性常住者。此经明不思议真性。真性岂非佛性。若言不明常住。此经云。如来之身即是金刚之体。众恶永尽众善普会。当何有疾。岂非常住也。次若言此经是真宗之教过法华者。何故诸声闻人于此经中不见佛性同法华涅槃也。次若言此经即是满字明佛性常住者。何故涅槃判为生苏之教。生苏既不得。即是醍醐。此经何得即与涅槃满字齐也。引诸经论检核众义。备出法华玄义也。第四正明判此经教相者。但如来经教乃遍满三千。元其正意不出四种。一者顿教二者渐教三者不定教四者秘密教。一顿教者即华严经也。譬如日出前照高山。又如涅槃经云。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者即得醍醐。即其义也。然虽云顿教。为化菩萨不无兼开别教方便。故无量义经云。摩诃般若华严海空宣说菩萨历劫修行。而未曾宣说如是甚深无量义经。未同法华三乘同得开佛知见发本显迹成道已来甚大久远。如此即不与诸法师同也。二渐教者。即是五味相生。三藏初门所说事戒定即是从牛出乳。三藏教明生灭四谛即是从乳出酪。方等大乘最初说无生四谛。无量无作对破小乘诃责声闻乐小法者。即是从酪出生苏。摩诃般若亦说无生四谛。而具明无量四谛宣说历劫修行。亦说无作四谛会小乘法皆是摩诃衍。令声闻转教。即是从生苏出熟苏。如法华说一实无作四谛为诸声闻开佛知见悉受记莂成大果实如秋收冬藏更无所作。即是从熟苏出醍醐。又涅槃经为诸比丘说三修佛性一实无作四谛。为诸声闻开决慧眼见佛性安置诸子秘密之藏。亦是从熟苏出醍醐。故无量义经明说大品在法华前。大智论云摩诃般若在法华后。如此明五味之义与常涂一往似同。细心比并辨次解义不相关也。三明不定教者。亦不同旧解别有遍方不定之说。今但于五味教内利根之人不同教教悉皆得见佛性。故有满字之义。故涅槃经云。譬如有人置毒于乳乃至醍醐亦能杀人。所以梁武流支摄山三家此经大品皆是满字明佛性辨常。意在此也。四秘密教者。大智论云。佛初成道鹿苑转四谛法轮。显露教中明五人见谛得须陀洹果八万人得法眼净。秘密教无量菩萨闻说大乘得无生忍。复次始从得道至泥洹夜常说般若。或可即其义也。此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此亦是秘密教之相。若时众皆不得闻见即是秘密教也。问曰。若尔可无遍方不定说耶。答曰。五味次第尚得论不定。遍方设有异说此复何须论也。婆罗门将偈来此出四种论。所谓牛王论虾蟆跳论师子论鸟眼论。今借便用此四种论通前四种教。牛王论通顿教。虾蟆跳论通渐教。师子论通不定教。鸟眼论通秘密教。今判此经非是顿教乃至五味渐教生苏之味。若约不定教即是置毒生苏而杀人也。利根菩萨于此教入不二法门见佛性住不可思议解脱涅槃。即满字之教若秘密即不可知也。此经意不主明教相。是故不须委曲也。但教相义多有所关最为难解难明。法华玄辨四教义方可得。略见大意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