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经疏部 >

净名玄论 第四卷

净名玄论 第四卷 (宗旨上) 第二论宗旨 凡有二。一总定宗旨。二别释二智 一总定宗旨者 论曰。已知名字。宜识旨归。旨归不同。凡有四说。有人言。此经名不思议。即以不思议为宗。标
净名玄论 第四卷 (宗旨上)
  第二论宗旨
  凡有二。一总定宗旨。二别释二智
  一总定宗旨者
  论曰。已知名字。宜识旨归。旨归不同。凡有四说。有人言。此经名不思议。即以不思议为宗。标净名。叙能说之人。题不思议。辨经宗致。故肇公以四句明不思议本。四句明不思议迹。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有人言。此经虽明不思议解脱。正以因果为宗。如佛国初会。明净土因果。方便品至不二法门。明法身因果。香积以去竟经。重明净土行及法身因果。宜以因果为宗。有人言。此经以二行为宗。一净佛国土行。二成就众生行。初会明净土行。次会明成就众生行。方丈重会双明二行。问疾至不二法门。重明成就众生行。香积重明净土行。庵薗后会。且双明二行。菩萨行品。明成就众生行。见阿閦佛品。明净佛国土行。故以二行为宗。菩萨得无生忍以后。更无余事。但欲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故一部始终。明此二要行。为此经宗。今所明者。非无前义。但师资所习。正以二智。为宗。问。以何文义用二智为宗。答。法供养品。天主曰。以我虽从佛及文殊。闻百千经。而未曾闻是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经典。夫实相是入道本。不思议神通为化物之宗。法中要极。莫过斯二。现自在神通。即实慧方便。决定实相。即方便实慧。虽实相而神通。虽神通而实相。动寂不二。而权实宛然。一部之经。盛谈斯法。故以二智为宗。又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是净名父母。即为净名经宗。又此经所兴。正起于疾。疾是方便。方便由实。故以二智为宗。又此经名维摩诘经。以菩萨为教主。正以二智名为菩萨。方便实慧。不同凡夫。实慧方便。简非小道。又方便实慧名为菩萨。实慧方便。名摩诃萨。故以成菩萨法。为菩萨经宗。问。二智由二境生。何故不境智合为经宗。答。尔炎虽是智母。而三乘共观。二智独菩萨法。故般若不属二乘佛。但属菩萨。般若之巧。名为沤和。般若尚不属二乘。沤和即声闻绝分。故以智为宗。不取境也。问。此经。始自净土终讫法养。其文虽殊。不思议一。何故不用不思议为宗。答。一部之教虽皆是难思。别而言。正以解脱为不思议。故云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思议。住此解脱。能现一切形。能说一切教。而物不能测。故通名不思议解脱。则是二智。故以二智为宗。问。解脱云何即是二智。答。二智无累。故称解脱。则此解脱。心行处断故。意不能思。言语又灭故。则口不能议。故知二智则解脱也。问。解脱是二智。既以二智即解脱。何故不以二智解脱为体。答。正以二智为解脱体。不以解脱为二智体。何以知之。经云。慧有方便解。方便有慧解。不言解脱有方便。解脱有于慧。故知二智为解脱。体不以解脱为二智体。问。若以二智为解脱体。何故不称二智不思议。而名解脱不思议。答。一切法门。凡有二种。一者立名。二者辨体。不思议解脱。即经之名。而此解脱。以二智为体。故名体两举。义则多含。若以不思议为名。复以不思议为体。则名体相监。义无多兼。问。无为法身为果解脱。无漏智为因解脱。若以解脱为宗。则因果皆备。今以二智为体。但得因门。答。无为法身。无漏智。不思议解脱。名虽有三。而体无二也。无累不尽。称为解脱。无境不照。名为智慧。真极可轨。故目为法。即以法为身。故名法身。非但义含因果。而亦体备三德
  二别释二智。有十一门。一翻名门。二释名门。三境智门。四同异门。五长短门。六六智门。七开合门。八断伏门。九摄智门。十常无常门。十一得失门
  一翻名门
  昔在江南。着法华玄论。已略明二智。但此义既为众圣观心法身父母。必须精究。故重论之。此义若通。则方等众经。不待言而自显。具存梵本。应云般若波罗蜜沤和波罗蜜。故此经云。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智即波若。度谓波罗蜜也。但翻波若不同。或云智慧。如睿法师云。秦言智慧。或翻为远离。出放光经。即释道安用。或翻明度。出六度集经。或翻清净。此出大品。睿法师用之。但般若具含智慧明净远离等义。译经之人。唯取其一。以用翻之。般若能断众惑。远离生死名相之法。故云远离。明了无暗。故称为明。体绝秽染。名为清净。达照解知。名为智慧。虽有诸义。多用智慧。智慧单复。又各不同。或单名为智。如释论及此经。称为智度。或但名为慧。如释论云。波若秦言慧。或是具翻智慧。经论多尔。今详会此意。义各有由。通而言之。即智为慧。指慧为智。广略不同。体无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