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经疏部 >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二卷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二卷 沙门一行阿阇梨记 入真言门住心品第一之余 经云。尊贵者。此是那罗延天。外道计此天湛然常住不动。而有辅相造成万物。譬如人主无为而治。有司受命行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二卷
  沙门一行阿阇梨记
  入真言门住心品第一之余
  经云。尊贵者。此是那罗延天。外道计此天湛然常住不动。而有辅相造成万物。譬如人主无为而治。有司受命行之。以能造之主更无所尊贵者。故云尊贵。又此宗计。尊贵者。遍一切地水火风空处。昔有论师欲伏彼宗计故。往诣天祠。于彼天像身上。坐而饮食。西方以饮食之残为极不净。皆共忿怒。论师云如所宗。岂非遍一切处地水火风空界相。答言如是。论师言彼即地水火风。我亦如是。以之相入。何所不可而忿怒耶。彼众默然。不能加报。亦由不观我之自性故。生如是妄计也
  经云。自然者。谓一类外道计。一切法皆自然而有。无造作之者。如莲花生而色鲜洁。谁之所染。棘刺利端。谁之所削成。故知诸法皆自尔也。有师难云。今目睹世人造作舟船室宅之类。皆从众缘而有。非自然成。云何自尔耶。若谓虽有而未明了。故须人功发之。是亦不然。既须人功发之。即是从缘。非自然有也
  经云。内我者。有计。身中离心之外。别有我性。能运动此身作诸事业。难者云。若如是者。我即无常。何以故。若法是因。及从因生。皆无常故。若我无常。则罪福果报皆悉断灭。如是等种种论义。至挍量中广明
  经云。人量者。谓计神我之量等于人身。身小亦小身大亦大。智度云。有计。神大小随人身。死坏时神亦前出。即与此同。然彼宗。以我为常住自在之法。今既随身大小。即是无常。故知不然也
  经云。遍严者。谓计此神我能造诸法。然世间尊胜遍严之事。是我所为。与自在天计小异。如论中破自在。云自在天何故。不尽作乐人尽作苦人。而有苦者乐者。当知从爱憎生。故不自在。今遍严者。既能造诸福乐。而不能以乐遮苦。何名遍常自在耶
  经云。若寿者。谓有外道计。一切法乃至四大草木等。皆有寿命也。如草木伐已续生。当知有命。又彼夜则卷合。当知亦有情识。以睡眠故。难者云。若见斩茢还生。以为有命。则人断一支不复增长。岂无命耶。如合昏木有睡眠。则水流昼夜不息。岂是常觉。皆由不观我之自性故。生种种妄见也
  经云。补特伽罗。谓彼宗计有数取趣者。皆是一我。但随事异名耳。若有从今世趣于后世。是则识神为常。识神若常。云何有死生。死名此处灭。生名彼处出。故不得言神常。若无常。则无有我。如佛法中犊子道人。及说一切有者。此两部。计有三世法。若定有过去未来现在。则同有数取趣者。失佛三种法印。西方诸菩萨。作种种量破彼宗计也
  经云。若识者。谓有一类执。此识遍一切处。乃至地水火风虚空界。识皆遍满其中。此亦不然。若识神遍常。应独能见闻觉知。而今要由根尘和合。方有识生。则汝识神为无所用。又若识神遍五道中。云何复有死生耶。故知不尔也。经云阿赖耶者。是执持含藏义。亦是室义。此宗说。有阿赖耶能持此身。有所造作含藏万像。摄之则无所有。舒之则满世间。不同佛法中第八识义也。然世尊密意。说如来藏为阿赖耶。若佛法中人。不观自心实相。分别执着。亦同我见也
  经云。知者见者。谓有外道计。身中有知者。见者能知苦乐等事。复有计。能见者。即是真我。智度云。目睹色名为见者。五识知名为知者。皆是我计。随事异名也。难者云。汝言能见是我。而彼能闻能触知者。为是我不。若皆是者。六根境界互不相知。一不可作六。六不可作一。若有非我者。是亦同疑。故知根尘和合有所知见。无别我也
  经云。能执所执。谓有外道言。身中离识心。别有能执者。即是真我。能运动身口意。作诸事业。或有说言。能执者但是识心。其所执境界。乃名真我。此我遍一切处。然内外身受心法性。皆从缘生。无有自性。是中所执能执。执尚不可得。何况我耶。亦由不观我之自性故。作是说也
  经云。内知外知者。亦是知者别名。分为二计。有计内知为我。谓身中别有内证者。即是真我。或以外知为我。谓能知外尘境界者。即是真我也
  经云。社坦梵者。谓与知者外道宗计大同。但部党别异故。特出之耳
  经云。若摩奴阇者。智度翻为人。即是人执也。具译当言人生。此是自在天外道部类。计人即从人生。故以为名。唐三藏云意生。非也。末那是意。今云末奴。声转义别。误耳
  经云。摩纳婆者。是毗纽天外道部类。正翻应言胜我。言我于身心中。最为胜妙也。彼常于心中。观我可一寸许。智度亦云。有计。神在心中。微细如芥子。清净名为净色。或如豆麦。乃至一寸。初受身时。最在前受。譬如像骨。及其成身。如像已庄。唐三藏翻为儒童。非也。儒童。梵云摩拏婆。此云纳。义别。误耳(此二名是菩提阇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