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经疏部 >

首楞严义疏注经 第十二卷

首楞严义疏注经 第十二卷 长水沙门子[王*(虍-七+(一/八/八/目))]集 二料拣诸圣四。一依尘显悟门六。一色境 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 优波尼沙陀。因观不净白
首楞严义疏注经 第十二卷
  长水沙门子[王*(虍-七+(一/八/八/目))]集
  二料拣诸圣四。一依尘显悟门六。一色境
  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 优波尼沙陀。因观不净白骨微尘。析色明空。尘色既尽妙色密圆。今此拣云。色由妄想所结。染污真性。其体本粗。性是质碍。不能明彻。如何以此不明彻法而取圆通 二声境
  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 陈如。悟四谛声妙音密圆。于是得道。今此拣云。音声不离诸杂语言。语言即是名句文耳。名句诠显各有分限。以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文即是字。为二所依。故非一能含一切也。伊犹是也 三香境
  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 香严童子。宴晦清斋。闻香入鼻。观此无生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尘气既灭。妙香密圆。今此拣云。香之一法合有离无。既非其常。未为圆观 四味境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 药王药上。因尝众味。了味无生。非即身心。非离身心。由味觉明。位登菩萨。今云。味性本无。待根方觉。无根无味。故非圆通。味时者尝时也 五触境
  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 跋陀婆罗。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妙触宣明。由是证果。今明。此触因所触身而得显发。无所不显。性非常定。故不圆通 六法境
  法称为内尘。凭尘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 摩诃迦叶。因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妙法宣明。销灭诸漏。今拣。虽称妙法乃是内尘。凭仗此修。岂越能所。觉非能所。故非圆通。遍圆涉通也 二依根证入门五。一眼根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 阿那律陀。因修乐见照明三昧。旋见循元。由斯得证。今云见性虽有洞然照了之义。而又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傍观三分之二。故云四维亏一半也 二鼻根
  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 周利槃特。因作数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返息循空。因是得道。今云。鼻息虽通出入。出入各据而不相交。支分既离。岂成圆观 三舌根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憍梵钵提。观味之知非体非物。还味旋知。成无学果。今云。舌入非是无端自有。由味境合方有觉知。境灭知亡。未为通贯 四身根
  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 毕陵伽婆蹉。因观痛觉。觉清净心无觉无痛。遗身纯觉。获无学果。今云。能觉身根与所觉触。互相假有。各无自性。义例相类。俱非圆观。知无知异各有涯量。互不相冥。故为所拣 五意根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 须菩提。旷劫已来心得无碍。由是观察。十方成空。空性圆明。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今谓。意根杂乱思念。若以寂定湛旋。毕竟无有知见。依此修行。想念何逃。亦可若望湛觉真明。必无知见。即无知觉明也。应知有知见者未脱妄想 三依识修断门六。一眼识
  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 舍利弗。旷劫已来心见清净。由遇佛故。见觉明圆。光极知见。今拣。眼识杂在三和之内。穷其本性无相可得。自体不常。如何圆遍 二耳识
  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普贤菩萨。本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得大自在。今拣。太高收机不尽。既法界为体。心闻为用。故洞十方。此由普贤因修大行之所感。故中下之机于斯绝分。故云不能入。以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方现其身。非同观音触物随现 三鼻识
  鼻想本权机。秖令摄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 孙陀罗难陀。观鼻端白。见出入息化为光明。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空净。今拣观鼻非为究竟。故云权机。若令摄心必成所住。真元无住。所住便非。经云。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四舌识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 富楼那。辩才无碍。秘密法门。微妙开示。得无所畏。今拣。说法不离声名句文。所开悟人须先成熟。不由无种便能入道。若散心说。但成有漏。非曰圆通 五身识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 优波离。因持清禁。由是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无碍。今拣。持犯细行唯检于身。身若不生。将何检束。故于法法不能圆遍 六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