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释经论部·毗昙部 >

金刚仙论 第六卷(6)

又复若真如佛性一切众生平等有之。何故有人得见。有人不见也。有如此疑故。引入闇等喻来答。答意云。真如佛性虽复一切众生有之平等。明诸佛菩萨修

  又复若真如佛性一切众生平等有之。何故有人得见。有人不见也。有如此疑故。引入闇等喻来答。答意云。真如佛性虽复一切众生有之平等。明诸佛菩萨修行断惑故能见性。一切众生未能修行断惑故。所以不见也。然见惟断惑者。以真如清净得名。若不见性未断惑者。以不真如清净得名也。明凡圣二人虽复有之平等。以见不见差故。不应以一切众生等共有之。设使皆以真如清净得名。为除此疑。故次明也。如人入闇则无所见。此一故经有二种喻。喻愚智二人。明有修行断惑者。能见佛性。以无为法得名。不修行未断惑者。则不能见性。以不能见性故。不以无为法得名也。譬如人入闇则无所见者。作喻也。若菩萨心住于事。亦复如是等者。合喻也。喻凡夫二乘诸小菩萨。有四住习气无明之闇。行取相之行。不能见真如佛性也。二乘人既证真无漏解。所以亦名取相者。然二乘人虽不取有为法相。而取无为涅槃相也。如人有目见诸色等者。作喻也。若菩萨不住于事亦复如是等。今喻也。譬初地以上。断四住习气。稍遣无明。行不取相。明智得真无漏。能见佛性等常无常理也。论曰复有疑等。此中论主将欲偈释于此经。略书疑者之意。生起下偈也。者圣人以无为法得名者。提前第六段中生疑处经也。彼真如一切时一切处有者。执第三段经为难也。并举此两经。然后下设二难。云何不住心得佛菩提。则非不住者。君三世众生等有真如佛性者。一切众生应皆以无为法得名。云何唯诸佛菩萨有不住心者得佛菩提。有不住心者。得佛菩提。以无为法得名。而一切众生有住者心无不住心者。不得佛菩提。不以无为法得名也
  若一切时一切处有真如。何故有人能得有不得者。此重牒经故。设第二得见不见难。依下论可知也。为断此二疑难故。略引入闇喻经。申断疑意。下作偈释也。凡此二偈释斯一段经。初一偈作问答意释疑。上既有疑问于前。故偈答言。时及处实有。时者。谓三世时。佛性之体乃无三世。众生有三世。故逐众生。云三世也。处者。三世中一切众生处。此表异木石无情物也。实有者。此三世众生实有此佛性。如疑者意不异也。而不得真如者。明疑难云若时处众生实有真佛性者。何故不得也。故第三句云。无智以住法。无智者明二乘凡夫未得初地无漏智也。何故无智。以心住法故。住法者。明地前凡夫二障在怀。故有取着之心也。以凡夫二乘取着行故。不能见真如佛性也。余者有智得者。明入地以上菩萨及诸佛如来得出世胜解。能见此佛性也
  长行论云。此义云何以下至是故能得。论主此中凡作三问答。释前一偈。依论可知也。以是义故。诸佛如来清净得名。是故住心不得佛菩提者。并诘得名不得名之由也。第二偈通释经中闇明二喻并。合也
  闇明愚无智者。闇明两字。双举二喻。以为章门。下次第合喻。愚者单合上闇字。即释何故名愚。以其无智故。此一句中。下三字释。合闇喻竟。明者如有智者。明者。还牒上句中明字喻。合有智者故。言如有智也。对法及对治等。自下半偈。释第二喻经。对法者。举初入闇法。喻所治法也。及对治者。举喻中明合中智法喻二也。得灭法如是者。得者。得明智能治法。灭者。灭愚闇所治法。如有日光明对治能灭于闇也。以不取相布施之解。对治心住于事取相愚心故。言对治法及对治得灭法如是也
  此义云何彼闇明喻者相似法故者。闇明愚智法喻义有相似。故以况也。闇者示现无智。日光明者示现有智等。一一别合二喻。此释上半偈也。有目者。明何义者。向虽通解闇明二喻。犹未出喻来之意。今将以下半偈。释第二喻经。结作能治取治之义。故提经来。问曰有目者明何义也。即答得言对治及对治得灭法如是也。如是次第者。光明对法及后明对治也。又有目者以下。次第提经。解脱治。后以经结也
  复次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法门受持读诵修行者。此是第八段中第二经文。此经所以来者。前段经。明一切众生皆有真如佛性。引闇明二喻。譬修行者见不修行者则不能见。难云。修行者见。未知依何等法门修行。以何方便。以何为因。而得见真如佛性也。有如此问。故引经答。明依此金刚般若及诸大乘经受持读诵三种修行成就胜业。以此方便万行为因。能见佛性。故次明也
  就此一段经中有二。一明三种修行。二明校量功德复拘锁入下第九利益段中。何者三种修行。一者受修行。谓从他边受也。二者持修行。内自诵持不令妄失。三读诵修行。更广读众经。亦名修行。此三种修行皆摄在闻慧。不通思修二慧。故经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法门受持读诵修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