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仙论 第七卷 须菩提。以要言之。此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者。此是大段中第九名为利益分。此经所以来者。前第八段中。明一切众生虽皆有真如佛性平等无差。要修行者见。不修行者则不能见。上已明依此经受持读诵三种修行能见佛性。然犹非究竟胜行。未知为直依此经三种修行得见佛性。为复更成就何等胜行。有何等利益。能见佛性。见佛性时。得何等果报。故今明不但依此经三种修行能见佛性。要更依经发思修二慧。复广修万行。现在能灭往罪。未来断除二障。得此现在未来现多种利益。方能见于佛性。终克常果也。然前段初偈中。言成就何业。今此中正出业体有多种。故次来也。上来已广明持此经者。得多福德。皆是利益。何故不障利益之名。所以此段独得利益之称者。然上来虽明依此经修行有多利益。未若此段明由持经因缘。发生思修二慧。能转过去重业。现世轻受未来复得世间出世间二种果报。以有如此多种利益。故偏名利益分也 然依此经修行。乃有无量利益。且依此一段作九种章门。或作十种。以利益之义。故经初言以要言之。即是略列九种章门。以明利益也。何者为九。一者。此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者。论云。非余者境界。明此经理深重有无边功德。故先举如来所说法也。不可思议者。明此经所诠无为法身。是诸佛境界故。二乘凡夫不能恻也。不可称量者。明经有大功德。不可以算数。称量诸佛大人境界。故下句云无量功德也 二者。此法门。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论名唯依大人说。此出所为人。明经理既深。小根之人所不能受。唯为菩萨大根者说。为发大乘者说。此是地前菩萨始发心人。为最上乘者。此明不但为始发心人说。亦为如实修行者说也 三者。依下偈论释。初偈第三句云及希闻信法。明此经希有信者难得。准偈中。应别有第三段经。但能信之人及所信法。不异前二段经故。义有文无。应举不信之人。形出能信之者。但以此不信之人义通前后。故不别出。即指下第五经文中二乘外道不信者是也。四者若有人受持读诵修行此经至无量功德聚。论名满足无上界。此明由受持此经故能生思修二慧。乃至修二种庄严。显满足法身也。如来悉知悉见是人者。上第六第八段中已明此义。今何故重明也。解云。为渐化众生令生信心故。处处明也。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聚者。此明持经因缘得彼无为法身无边功德聚也 五者。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三菩提者。论名受持真妙法。明此持经之人既受持此经。则是能荷担法身如来大菩提也。何以故者。难云。何以故如来唯为大乘人说此法门不为小乘外道说也。故释云。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至无有是处。明此二乘诸见外道各执已解故。所以不能于此经生信。既不生信。亦不为人说也。此一段经。皆明持经利益。何故乃举乐小法人及以我见外道等在此中也。欲明斯二人于此经中不能生信。既不生信。则亦不能受持读诵如说修行。既不能受持。何能荷担也。上第三段指不信之人。在于第五。即此文所明二乘外道人是也。若乐小法者。明二乘之人心小意侠志无远悕。闻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便生怯弱退转之心。但欲一生三生乃至六十劫。劬劬行道。速出三界。尽分段生死。证罗汉果。取灰身之乐。故不能信也。若有我见人见等者。此明外道之人恃已我见为是。更无所求。不能信也 六者。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者。斯一段经。论名尊重身得福。敬重。有此经处。劝人天阿修罗等。广设供养。生功德也。然此起塔劝供养处。与上劝供养处。文同而义异。上劝起塔供养者。明众生所以得人天修罗五欲乐果者。由依此经修行。五戒十善而得。故所以劝起塔供养其处。以酬往。恩此中复劝于此处供养者。明依此经修行。毕竟能得无为法身无上菩提。故劝供养如塔庙想也 七者。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为人轻贱者。论名及远离诸障。此一段经。出经之威力。明持经功德有二世利益。一由受持此经。发思修二慧。能转过去三涂重业。现世轻受。二因思修二慧故。十地行满。未来远离二障。必得无上菩提也。明此人先世非但有罪。亦有福德。以过去福德因缘。今得闻此经。既闻经已。复能受持。为人演说。得灭罪业。非但灭过去罪业。复能断除二障。得大菩提也。为人轻贱者。明持经功德能转三涂重业为轻。使现在为人轻贱。乃至头痛即灭。非谓由持经故招人。轻贱报也。乘生疑难。若此经有大威力。能转重业为轻。罪即消灭者。既威力如是。何故不能使罪业永尽。乃令轻报而已。答意明此经威力实非不能令永灭。但为行恶不信众生亦有善恶业报也然不差故。但令轻受不永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