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释经论部·毗昙部 >

金刚仙论 第九卷(4)

论曰复有疑。虽相成就不可得见如来至法身为体。此惑者诡顺如来上来所释法身之义。然虽似领解。而犹有疑心未尽。意欲更作疑难。故牒来也。而如来法

  论曰复有疑。虽相成就不可得见如来至法身为体。此惑者诡顺如来上来所释法身之义。然虽似领解。而犹有疑心未尽。意欲更作疑难。故牒来也。而如来法身以见相成就比智。则知如来法身为福相成就者。此是作难之辞也。而如来法身者。疑者云。如来难作此解。而我意犹谓无别无为法身不可以相见不为因得也。以见相成就者。疑者谓以见报佛福相成就身时。即有法身。非本有也。比智则知如来法身为福相成就者。明报佛既为福得因所得。可以相见故。比智类知法身如来亦应为因所得可以相见。宁别有无为法身古今一定。不为因得不可以相见也
  自下经文。为断此疑者。申经之来意也。此一段经。以二偈释。初偈释经答疑。非是色身相可比知如来者。明非以福德业方便因所得色相之身是可见故。谓以比此知法身如来同于色相亦是可见。更无别无相法身故。下半偈云。诸佛唯法身。转轮王非佛。诸佛唯法身者。明法身佛虽不同报佛色相可见是修得法。而有二种庄严。真如解脱。具足色相也。若以报佛有色相。即谓是法身者。轮王有三十二相。应是法身。然轮王有相非法身者。报佛有相。亦非即法身佛也。此义云何。有人言。福德能成是相。至阿耨三菩提。此是论主重引疑者之辞也。为遮此故以下。还举释疑经来为解也。是故非以相成就得见如来故者。是轮王有相非法身义。故非以报佛可以相见为因得故。亦令古今一定无为法身同使为因得可以相见也。而此长行论。直举疑意。指经为解疑答义尽。不释于偈也。然以上一偈。释经答疑俱尽。何故复作第二偈者。上偈就别相义边。一向明色相非法身佛。惧畏众生以报身色相全异法身。即弃舍报佛之义故。作下偈。明虽法身不可以报佛色相比类而取。就一义边。然即此法身显用名为报佛故。不应全弃也。此偈上之三句。犹释法身体非色相不为因得。不异于上。所以重来。但取下句方便异相故。为欲成偈。所以重来也。方便异相者。明如来有二种身。一者智相身。二者异相身。智相者。是法身如来真如解脱相。方便异相身者。谓报佛福德相好庄严之身。为方便同所得。与法身义殊故。名异相身也。而此相好报身。正是法身显用。故名报相语其体也。本无殊技。那得闻言就异义边。辨法身无相好。便谓离法身之外条然有报佛色相可得。弃其所以一义也
  尔时世尊说二行偈者。是断疑分中第十三经文。所以来者。次前段经。解法身古今湛然犹如虚空。不可以福德业所得报佛大丈夫相见。将欲释成此义故。说两偈也。初偈上二句。明法身体绝色声。不可以视听而取。下二句。明若以因见闻而取法身者是人行耶道。不能见法身如来也。第二偈上两句。正出法身体。有真解脱色声。古今湛然。非一向无色声也。下半偈。明此法身虽体有真实色声。而非识相之境。故所以不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者。若语当时发声说偈者。是应佛口业。亦道报佛口业。若就理而言之。是法身佛说也。明不可以报应二佛所得色声见闻于我也。此明就释迦法身不可以色声见闻。类一切众生法身如来亦不可以色声见闻也。若谓法身同此色声可见闻者。是不正见故。第三句云。是人行耶道也。不能见如来者。如是取法身。同于色声。不能见彼法身如来也
  有人乘此生疑。若法身如来。不可以色声而见闻者。一向无法身。又法身一向无色声。此之色声则条然异于法身故。第二偈答彼如来妙体。明彼法身虽不可以色声见闻。而向者色声。即此法身妙有体上有彼色声故。上经云。不离法身有色相可见。不离证智有声教可说。又十地经七地中言。知诸佛法身自性无身。而起色身相好庄严行。知诸佛音声无声。本来寂灭不可说相。而随一切众生差别。庄严音声行也。以此文验。故知法身虽无色声。不离法身有此色声故。第二句云。即法身诸佛。明法身之体具足万德故。有色声性也。或者闻即法身上有色声之性。便谓法身有色声可用凡夫虚妄分别心意意识而得见闻故。第三句云。法体不可见。明法身虽有色声之性。不可以凡夫视听而见闻也。虽云法身不可见。未知不见者谁。故第四句云。彼识不能知。明彼法身虽体有色声。而无色声之用。又不闻下地色声故。凡夫六识不能见闻也。非但凡夫不能见闻。二乘圣智亦所不见闻也
  此二偈经。论主但以一偈释。初二句。释前一偈。明若以法身同于二佛色声而可见闻者是人不知法身佛也。下半偈两句。释后一偈。明真实法身虽有色声之性非六识境界。故不可见闻也。此示何义如来法身至不应如是见闻。论主释偈论初句。解经中前偈上二句。以何等人不能见谓凡夫不能见者。释偈论第二句。解经中前偈下二句也。解已举论中上半偈。释经中前偈下两句结也。是人者。凡夫人等。牒前所引是人不能见法身如来也。即拘琐释论中下半偈。解经中第二偈。即具引所释经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