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释经论部·毗昙部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十五卷(3)

欲心坏众生如草败良田 若施无欲者必得于大果 复次若害其命。得无间罪者。是名解脱。复次若断诸着决烦恼堤塘。除一切障碍。断于四食。离四识住。破

  欲心坏众生如草败良田
  若施无欲者必得于大果
  复次若害其命。得无间罪者。是名解脱。复次若断诸着决烦恼堤塘。除一切障碍。断于四食。离四识住。破坏四魔。过九众生居者。是名解脱。复次若行不杂。功德学人杂行善法过恶善行恶行。善根不善根。互现在前。若唯行善行等。不行不善行等者。是名解脱。问曰。如五阴悉得解脱。何以独说心得解脱耶。答曰。或有说者。以心胜故。此中应说。如第一品中答。问曰。唯有一刹那心得解脱耶。答曰不也。若说一刹那生心。当知尽说未来一切心。所以者何。未来无学心。得行于世故。问曰得尽智时。未来世所有修三界善根。为得解脱不也。答曰得。所以者何。亦除其障故。问曰。若退阿罗汉果。还得阿罗汉果。先所得过去无漏道。彼为得解脱不耶。答曰不得。以不除障故。如无碍道灭。乃至广说。无碍道者是金刚喻定。问曰。何故名金刚喻耶。答曰。犹如金刚无所不断。无所不坏。无所不穿。若铁若牙。若石若摩尼珠。若颇梨。若山。如是等物无不摧破。彼定亦尔。于一切烦恼。若不摧破。无有是处。以分别故说。若设当具缚凡夫。能起此定则能断一切烦恼。何以故。是一切烦恼对治法故。何以知耶。答曰。得阿罗汉时。证一切三界见道修道所断烦恼解脱得。以是事故。知此定是一切烦恼对治法。问曰。如金刚喻定体性。若是五阴。若是四阴。何以但名定耶。答曰。以定势偏多故名为定。如见道体是五阴。以见势偏多故名为见道。如见道边等智体性。是五阴四阴。以智势偏多故说名为智。如四道。通体性。是五阴四阴。以通势多故说名为通。金刚喻定体性。是五阴四阴。以定势多故说名为定。问曰。若然者。则因论生论。彼处何故定势多耶。答曰。或有说者。以非想非非想处难断难破难过。须坚固定。以安其足。发大精进。如人欲害象时。先安其足。发其武勇。然后可害。如是非想非非想处。难断难破难过。当先安其足。发大精进已。然后能断。如象非想非非想处下下烦恼。复有说者。非想非非想处。微细难知。难可解了。当须大持意法。如人欲射一毛。当须大持意法。彼亦如是。此金刚喻定。若在未至禅。则有五十二金刚喻定。其事云何。金刚喻定。与六智俱。谓四比智二法智。二法智者。谓灭智道智。依未至禅。以苦比智当得阿罗汉果。彼观非想非非想处苦等四行。若一行现在前。当得阿罗汉果。若以集比智。观非想非非想处集等四行。若一行现在前。当得阿罗汉果。若以灭法智。观行现在前当得阿罗汉果若以灭法智。观欲界诸行灭等四行。若一行现在前。当得阿罗汉果。若以道法智。观欲界断诸行道等四行。若一行现在前。当得阿罗汉果。若以灭比智。彼或有观初禅诸行灭等四行。若一行现在前。当得阿罗汉果。如是乃至观非想非非想处诸灭亦如是。如是八四有三十二。若以道比智。观九地中比智分道等四行。若一行现在前。当得阿罗汉果。灭比智三十二。道比智四。前有十六。是名依未至禅有五十二金刚喻定。如是依初禅禅中间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亦有五十二金刚喻定。空处有二十八。若依空处。以苦比智。观非想非非想处苦等四行。若一行现在前。当得阿罗汉果。若以集比智说亦如上。若以灭比智。观空处诸行灭等四行。如前说。或观识处。或观无所有处。或观非想非非想处灭等四行。广说如上。若以道比智。观九地中比智分道等四行。广说如上。灭比智有十六。道比智有四前有八。是名依空处二十八金刚喻定。识处有二十四。无所有处有二十。如是随所应说。此是一家义。复有说者。未至禅中有八十。其事云何。金刚喻定。与六智俱。如上说。若依未至禅。以苦比智。当得阿罗汉果。观非想非非想处苦。如先说。若以集比智。观非想非非想处集。如先说。若以灭法智。观欲界诸行灭。如先说。以道法智。观欲界断诸行道。如先说。若以灭比智。观初禅诸行灭。如先说。或有观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诸行灭。亦如上说。此八四有三十二。道比智亦有三十二。合六十四。前有十六。是名依未至地有八十金刚喻定。如是初禅禅中间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亦有八十。空处有四十。若依空处。以苦比智。当得阿罗汉果。广说如上。以集比智说亦如上。若以灭比智。观空处诸行灭。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诸行灭有十六。道比智亦有十六。前有八。是名空处有四十金刚喻定。识处有三十二。无所有处有二十四。应随相广说。评曰。应作如是说者好。依未至禅。应有百六十四金刚喻定。其事云何。若依未至禅。以苦比智。观非想非非想处苦。广说如上。若以集比智。观非想非非想处集。说亦如上。若以灭法智。观欲界诸行灭。说亦如上。若以道法智。观欲界断诸行道。说亦如上。若灭比智。观初禅诸行灭。或有乃至观非想非非想处诸行灭。如是八四有三十二。如前说。或有观初禅亦观第二禅。或观第二禅。亦观第三禅。或观第三禅。亦观第四禅。或观第四禅。亦观空处。或观空处。亦观识处。或观识处。亦观无所有处。或观无所有处。亦观非想非非想处。或有观初禅第二禅第三禅。或有观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或有观第三禅第四禅空处。或有观第四禅空处识处。或有观空处识处无所有处。或有观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或有观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或有观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空处。或有观第三禅第四禅空处识处。或有观第四禅空处识处无所有处。或有观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或有观初禅乃至空处。或有观第二禅乃至识处。或有观第三禅乃至无所有处。或有观第四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或有观初禅乃至识处。或有观第二禅乃至无所有处。或有观第三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或有观初禅乃至无所有处。或有观第二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或有观初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若以道比智。观九地中比智分道等四行。若一行现在前。当得阿罗汉果此有四。前苦比智有四。集比智有四。灭法智有四。道法智有四。灭比智有百四十四。如是依未至禅。有百六十四金刚喻定。初禅禅中间乃至第四禅。亦有百六十四。空处有五十二。若依空处。若以苦比智。当得阿罗汉果。观非想非非想处苦等四行。广说如上。若以集比智。观非想非非想处集。广说如上。若以灭比智。或观空处诸行灭。乃至或观非想非非想处诸行灭。广说如上。或有观空处识处。或有观识处无所有处。或有观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或有观空处乃至无所有处。或有观识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或有观空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若以道比智。观九地比智分道等四行。广说如上。此有四。前苦比智有四。集比智有四。灭比智有四十。是名依空处五十二金刚喻定。识处有三十六。若依识处。以苦比智。观非想非非想处苦四行。广说如上。若以集比智。观非想非非想处集四行。广说如上。若以灭比智观识处诸行灭。乃至或观非想非非想处诸行灭。广说如上。若以灭比智。观识处无所有处。或观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或有观识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若以道比智。观九地道智分道等四行。广说如上。此有四。前苦比智四。集比智四。灭比智二十四。如是依识处有三十六金刚喻定。无所有处有二十四。依无所有处。若以苦比智。观非想非非想处苦四行。广说如上。若以集比智。观非想非非想处集四行。广说如上。若以灭比智。观无所有处诸行灭。或观非想非非想处诸行灭。广说如上。或观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诸行灭。广说如上。若以道比智。观九地比智分道等四行。广说如上。此有四。前苦比智四。集比智四。灭比智有十二。如是依无所有处有二十四金刚喻定。无色界中。不应说法智。生色界中。不应说法智。不应说生上地依下地离欲。除非想非非想处亦不应说生上地观下地灭余生色界。亦如生欲界说生无色界。如生欲色界说。尊者瞿沙说。金刚喻定有十三。云何十三。谓诸断非想非非想处烦恼。无碍道见道所摄有四。修道所摄有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