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释经论部·毗昙部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二十二卷(4)

云何多欲。云何不知足。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二法所行相似。有人性多欲。世人言是人不知足。有人性不知足。世人言是人多欲。此二

  云何多欲。云何不知足。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二法所行相似。有人性多欲。世人言是人不知足。有人性不知足。世人言是人多欲。此二法相似故。世人谓是一。今欲说其体性亦说差别故。而作此论
  云何多欲。答曰。未得色声香味触。此说在家人。衣服饮食床敷卧具。此说出家人。若欲常欲极欲。乃至广说。在家者。求色等境界。四方驰骋。佃种者。求田地园林牛羊等畜种种谷麦资生之具。富贵者求王位国土封邑象马金银琉璃等宝。出家人求衣钵等所须之物。及房舍弟子徒众等。是名多欲。不知足者。已得色声香味触。此说在家人。已得衣服饮食床敷卧具。是说出家人。不知足者不可适所得。乃至广说。在家不知足者。若于一田地不知足。复求二田地。于二田地不知足。乃至求多。亦不知足。园林牛羊等畜。乃至资生之物。说亦如是。富贵者于一王位不知足。求二王位。于二王位不知足。乃至求多王位。乃至求多珍宝。说亦如是。出家人于一衣钵不知足。求于二三。乃至多求不知足。乃至资生之具不知足。说亦如是
  多欲不知足。有何差别。问曰。何故复作此论。答曰。此法相似。虽说体性。犹应说差别。云何多欲。云何不知足。多欲者若未得色声香味触。乃至广说。何以知是多欲耶。答曰。以所求故知。若求色等境界时。多作方便。以多方便故知。所以者何。多欲是多方便因。不知足者。已得色声香味触。乃至广说。复欲复求何以知是不知足耶。答曰。若已欲复欲。此必数数多求。以多求故知。所以者何。已欲复欲。是数数多求因。复有说者。不知足是因。多欲是果。此二法更相显现。或以因显果。或以果显因。此二法俱是贪不善根。复有说者。多欲在意地。不知足是在六识身。所以者何。五识缘现在法。多欲缘未来。评曰。此二法俱在六识身。俱是欲界法。如是说者好
  云何少欲。云何知足。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二法相似。有人性少欲。世人言是知足。有人性知足。世人言是少欲。此二法相似故。世人谓是一。今欲说其体性亦说差别故。而作此论。云何少欲。未得色声香味触。乃至广说。此在家人。未得衣服饮食。乃至广说。此说出家人。若不欲不常欲不极欲。乃至广说。在家佃种者。不求田地等。乃至广说。富贵者不求王位等。乃至广说。出家者不求衣钵等。乃至广说。云何知足。答曰。已得色声香味触。乃至广说。是说在家人。已得衣服饮食等。乃至广说。是说出家人。知足者可适所得。乃至广说。在家知足者于一田地知足。不求二田地。乃至于一资生具知足。不求二。乃至广说。富贵者。于一王位知足。不求二王位。于二王位知足。不求多王位。乃至广说。出家者于一衣钵知足。不求于二。乃至于资生之具。不求多。乃至广说。少欲知足。有何差别。问曰。何故复作此论。答曰。此法相似。虽说体性。犹应说差别。少欲者若未得色声香味触。乃至广说。何以知是少欲耶。答曰。以不求故知。以不求是少欲因故。知足者已得色声香味触。乃至广说。何以知是知足耶。答曰。不数数求故。不多作方便。不多作方便。是知足因。是名差别。或有少求而是多欲。或有多求而是少欲。少求是多欲者。如须一呵梨勒果得已。复欲于二。是名少求而是多欲。多求而是少欲者。如须百千两金资生之物得已。更不复欲。是名多求而是少欲。或有多求是不知足。或有多求是知足。多求是不知足者。得资生之物。足以供身。犹故多求。是名多求而不知足。多求是知足者。得资生之物。不足供身。虽复更求。犹是知足。问曰。何故问少欲。而答不欲耶。如说不欲不常欲不极欲。答曰。资生之物有二种。一如法。二不如法。如法者少欲。不如法者不欲。复有说者。资生之物有二种。一是所应。二非所应。所应者少欲。非所应者不欲。复有说者。受他物有二种。一以愚故。二为止苦。止苦者少欲。愚者不欲。复有说者。于财不欲。于无漏道欲。复有说者。一切阿罗汉。永断欲心。怜愍众生故。受他所须云何难满。云何难养。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二法所行相似。有人性是难满。世人言是人难养。有人性是难养。世人言是人难满。此二法相似故。世人谓是一。今欲说其体性亦说差别故。而作此论
  云何难满。答曰。多饮多食是也。云何难养。答曰。若数数饮食是也。问曰。此二何以不问其差别耶。答曰。应问。应作是说。难满难养。有何差别。答曰。多食是难满。选择食是难养。而不问者。当知此说有余。乃至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