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释经论部·毗昙部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二十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二十六卷 迦旃延子造五百罗汉释 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 使揵度不善品第一之二 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问曰。此三漏体性是何。答曰。有百八种。欲漏有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二十六卷
  迦旃延子造五百罗汉释
  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
  使揵度不善品第一之二
  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问曰。此三漏体性是何。答曰。有百八种。欲漏有四十一种。欲爱有五种。恚有五种。慢有五种。见有十二种。疑有四种。缠有十种。此四十一种。是欲漏体。有漏有五十二种。爱有十种。慢有十种。疑有八种。见有二十四种。此五十二种。是有漏体。无明漏有十五种。欲界无明有五。色界无明有五。无色界无明有五此十五种。是无明漏体。此百八种。是三a漏体。亦名百八烦恼。波伽罗那经亦说。云何欲漏。答言。除欲界系无明。诸余欲界系结缚使垢缠。是名欲漏。云何有漏。除色无色界系无明。诸余色无色界系结缚使垢缠。是名有漏。云何无明漏。答言。三界无知。是名无明漏。无明漏。是三界无知。如是说者好。若作是说。云何无明漏。答言。缘三界无知。作是说者。则不摄无漏缘使。所以者何。无漏缘使。不缘在三界法。问曰。身口恶行。为是烦恼。为非烦恼。若是烦恼。此中何故不说。若非烦恼。识身经说云何通。如说身口恶行。是不善法结非使非缚是烦恼非缠。应舍应断应知。能生苦报故。或有作是答者。是烦恼体。若然者。识身。经说善通。此中何以不说。答曰。应说身口恶行在欲漏中。欲漏有四十三种。而不说者。有何意耶。答曰。若法体是烦恼体亦是缠。说在欲漏中。身口恶行。虽是烦恼。而体非缠。是故不说在欲漏中。复有说者。身口恶行。体非烦恼。是以不说在欲漏中。问曰。若然者。识身经说云何通。答曰。识身经文。应如是说。身口恶行。是不善非结非缚非使非烦恼非缠。应舍应断应知。生苦报故。而不说者。有何意耶。答曰。身口恶行。虽非烦恼。为烦恼所恼故。说是烦恼。问曰。若非烦恼。为烦恼所恼。说是烦恼者。非结为结所系。何故不说是结。非缚为缚所缚。何故不说是缚。非使为使所使。何故不说是使。非缠为缠所缠。何故不说是缠耶。答曰。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说有余。复次欲现种种说种种文。若以种种说种种文庄严于义。义则易解。复次为现二种门二种略二种始入二种炬二种相貌二种文影二种俱通故。如非烦恼为烦恼所恼。说是烦恼。非结为结所系。说是结。乃至非缠为缠所缠。说是缠。如非结为结所系。不说是结。乃至非缠为缠所缠。不说是缠。如是非烦恼为烦恼所恼。应说非烦恼。是故现二种门。乃至现二种俱通。此是漏体。乃至广说
  已说体性。所以今当说。何故名漏。漏是何义。答曰。留住义是漏义。浸渍义是漏义。流出义是漏义。持义是漏义。在内义是漏义。醉义是漏义。放逸义是漏义。留住义是漏义者。谁令众生留住欲色无色界耶。答曰。漏也。浸渍义是漏义者。如于糟中浸渍种子其牙便生。如是众生以业种子。浸渍烦恼糟中。便生未来有牙。流出义是漏义者。如泉出水乳房出乳。如是众生于六入门。流出诸漏。持义是漏义者。如人为他人所持。则不能随意游行四方。如是众生为烦恼所持。于诸界诸趣诸生生死法中。不能自出。在内义是漏义者。如人鬼在身内故。不应说而说。不应作而作。不应取而取。不应触而触。众生亦尔。烦恼鬼在内。不应说而说。不应作而作。不应触而触。醉义是漏义者。如人饮根茎枝叶花菓等酒则便醉乱无所觉知。众生亦尔。饮烦恼酒。便无所知。放逸义亦如是。是故留住义是漏义。乃至放逸义是漏义。声论者说曰。漏名阿罗婆。阿亦言分齐。罗婆亦言漏。如说。天雨分齐。至婆吒梨城。布施分齐。至旃陀罗。如是有漏分齐。至于有顶。问曰。若留住义是漏义者。业亦令众生留住生死。如说二因二缘而有生死。亦令增长。谓业烦恼。业与烦恼为生死种子。是以生死难断难坏。而不灭没。若人或八岁。或十岁。得阿罗汉。从是已后。百年寿中。烦恼永断。以业力故。留住生死。何故唯说烦恼是漏。不说业耶。答曰。以烦恼是业根。不可不断烦恼而舍于业。是故说烦恼为漏。不说于业。复次烦恼能造业。犹能生报。如以湿泥团打于壁上。以湿故着。干犹不堕。是湿时力。如是众生有烦恼故造业。烦恼虽断。业犹生报。复次业是坏法业。或令众生留住生死业。或为生死。而作对治烦恼。非是坏法。但为众生。作留住法。复次烦恼尽故。能得涅槃。不必业尽。阿罗汉业。其犹如山。然更不受有。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以是等诸因缘故。说烦恼是漏。不说于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