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释经论部·毗昙部 >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第十一卷(4)

欲有寻伺故于善心品中 二十二心所有时增恶作 于不善不共见俱唯二十 四烦恼忿等恶作二十一 有覆有十八无覆许十二 睡眠遍不违若有皆增一 论曰。且欲界

  欲有寻伺故于善心品中
  二十二心所有时增恶作
  于不善不共见俱唯二十
  四烦恼忿等恶作二十一
  有覆有十八无覆许十二
  睡眠遍不违若有皆增一
  论曰。且欲界中心品有五。谓善唯一。不善有二。谓不共无明俱生。及余烦恼等俱生。无记有二。谓有覆无记。及无覆无记。如是欲界一切心品。决定恒与寻伺相应。故善心品。有二十二心所俱生。谓十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及不定二。谓寻与伺。此中勤舍应不俱生。行相违故。如进与止。造修委弃。理不同时。契经亦遮此二俱起。说修二法时非时故。如契经说。心若惛沈。尔时应修择法勤喜。修轻安定舍则为非时。心若掉举。尔时应修轻安定舍。修择法勤喜。则为非时。俱生无失。不相违故。住正理者。起如理行。不息名勤。即于尔时。弃非理行。平等名舍。又于如理非理行中。舍如持称。进止平等。故舍与勤。更相随顺。起善止恶。行不相违。若于所缘。一取一舍。更相违背。可有此失。由斯类释。经主所难。谓有警觉无警觉性。作意与舍。应互相违。如是善成。于善心品。有二十二。心所俱生。不定地法。所余二种。恶作睡眠。非通三界。及六识身。有漏无漏。非唯不染。亦非唯染。故善心品。非一切时。皆有恶作。但可容有。有时增数。至二十三。言恶作者。悔以恶作为所缘故。立恶作名。如无想定。有说。无相及身念住。有处名身。若尔有缘所未作事心生追悔。应非恶作。不尔。未作亦名作故。如追悔言。我先不作如是事业。是我恶作。然此恶作。通善不善。不通无记。随忧行故。离欲贪者。不成就故。非无记法有如是事。然有追变。我顷何为不消而食。我顷何为不画此壁。如是等类。彼心乃至未触忧根。但是省察未起恶作。若触忧根。便起恶作。尔时恶作。理同忧根。故说恶作。有如是相。谓令心戚。恶作心品。若离忧根。谁令心戚。恶作有四。谓善不善。一一皆依二处起故。若于不善不共心品。有二十种。心所俱生。谓十大地法。六大烦恼地法。二大不善地法。并二不定。谓寻与伺何等名为。不共心品。谓此心品。谁有无明。无有所余。贪随眠等。如不共品邪见见取及戒禁取。俱生亦尔。大地法中。即慧差别。说名为见。故数不增。颂言唯者。是简别义。谓唯见俱。定有二十。表不共品中容有恶作等。谓若恶作是不善者。唯无明俱。非余烦恼。贪慢二种。欣行转故。嗔外门转。行相粗故。非恶作俱。疑不决定。恶作决定。故不俱起。有身见等。欣行转故。极猛利故。恶作不尔。然此恶作。依善恶行事处转故。诸见不尔。故不相应。邪见一分。虽戚行转。而二因故。非恶作俱。是故恶作是不善者。唯无明俱。容在不共。忿等亦尔。于四不善贪嗔慢疑。烦恼心品。有二十一心所俱生。二十如不共。如贪等随一。于前所说。忿等相应随烦恼品。亦二十一心所俱生。二十如不共。加忿等随一。不善恶作相应心品。亦二十一心所俱生。谓即恶作等二十一。若于无记有覆心品。唯有十八心所俱生。谓如不共二十法中。除大不善地法二种。欲界无记有覆心者。谓与萨迦耶见及边执见相应。不增见义。如前应释。于余无记无覆心品。许唯十二心所俱生。谓十大地法。并不定寻伺。有执恶作亦通无记。忧如喜根。非唯有记。此相应品。便有十三心所俱起。睡眠一切不相违故。于诸心品。皆可现行。于善不善无记心品。随何品有。即说此增。随其所应。各增一数。工巧处等诸无记心。似有勇悍。然非称理而起加行。故无有勤。又非染污故无懈怠。无信不信类此应知。已说欲界心所俱生诸品定量。当说上界。颂曰
  初定除不善及恶作睡眠
  中定又除寻上兼除伺等
  论曰。初静虑中。于前所说诸心所法。除唯不善恶作睡眠。余皆具有。唯不善者。谓嗔烦恼。及无惭愧。除谄诳憍。所余忿等。余皆有者。如欲界说。中间静虑。除前所除。又更除寻。余皆具有。第二静虑以上乃至无色界中。除前所除。又除伺等。等者显除谄诳。余皆如前具有。以从欲界乃至梵天。皆有王臣众生等别。故有谄诳。上地皆无。如是已说三界所系诸心所法俱生定量。有诸心所。性相似同。难知差别。今随宗义。辩彼难知心所别相。无惭无愧。爱之与敬。别相云何。颂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