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释经论部·毗昙部 >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 第三十七卷(5)

一化主语时诸所化皆语 一化主若默诸所化亦然 此但说余。佛则不尔。诸佛定力最自在故。与所化语容不俱时。言音所诠亦容有别。若上三地所化语时。初

  一化主语时诸所化皆语
  一化主若默诸所化亦然
  此但说余。佛则不尔。诸佛定力最自在故。与所化语容不俱时。言音所诠亦容有别。若上三地所化语时。初定表心现前发者此心起位已出化心。应无化身化如何语。由先愿力留所化身。后起余心发语表业。故无化语阙所依过。非唯化主命现在时。能留化身令久时住。亦有令住至命终后。即如尊者大迦叶波。留骨琐身至慈尊世。唯坚实体可得久留。异此饮光应留肉等。有余师说。愿力留身。必无有能令至死后。圣大迦叶留骨琐身。由诸天神持令久住。初习业者由多化心要附所依起一化事习成满者。由一化心能不附所依起众多化事。总有二类能变化心。一修所成。二生得等。所起化果亦如彼说。修所成化摄处如前。不能化为有情身故。生所得等。于欲界中化为九处色界化七。依不离根言化九等。理实无有能化作根修果无心余化容有修果起表。由化主心余容自心起身语表修果饮食。若为资身必在化主身中消化。若为余事吞金石等。或即住彼化事身中。或随所宜置在别处。余化饮食。随住所依。修果化心。唯无记性。余通三性。谓善恶等如天龙等。能变化心。彼亦能为自他身化。天眼耳言。为目何义。为目慧体。为目色根。若慧不应名天眼耳。若色根者。不应名通。此前已说。前何所说。谓说根本四静虑中有定相应。胜无记慧名为天眼。及天耳通。此所引生胜大种果。名天眼耳。其体是何。颂曰
  天眼耳谓根即定地净色
  恒同分无缺取障细远等
  论曰。此体即是天眼耳根。谓缘声光为加行故。依四静虑于眼耳边引起彼地微妙大种所造净色眼耳二根。见色闻声名天眼耳。如是眼耳何故名天。体即是天定地摄故。极清净故。立以天名。由此经言。天眼耳者。无有皮肉筋缠血涂。唯妙大种所造净色。然天眼耳种类有三。一修得天。即如前说。二者生得。谓生天中。三者似天。谓生余趣。由胜业等之所引生能远见闻似天眼耳。如藏臣宝。菩萨轮王诸龙鬼神及中有等修得眼耳。过现当生恒是同分。以至现在必与识俱能见闻故。处所必具无医无缺。如生色界。一切有情能随所应取被障隔极细远等诸方色声。故于此中有如是颂曰
  肉眼于诸方被障细远色
  无能见功用天眼见无遗
  前说化心修余得异神境等五各有异耶。亦有云何。颂曰
  神境五修生咒药业成故
  他心修生咒又加占相成
  三修生业成除修皆三性
  人唯无生得地狱初能知
  论曰。神境智类总有五种。一修得。二生得。三咒成。四药成。五业成。曼驮多王及中有等诸神境智。是业成摄。有余师说。神境有四。即前作三变化为一。言变化者。如契经言。分一为多。乃至广说。他心智类总有四种。前三如上。加占相成。余三各三。谓修生业。除修所得。皆通善等。非定果故。不得通名。人中都无生所得者。余皆容有随其所应。本性生念业所成摄。人由先业能忆过去。于地狱趣初受生时。唯以生得他心宿住。知他心等及过去生。苦受逼已更无知义。彼忆过去以何证知如契经言。彼自忆念。我等过去曾闻他说诸欲过失而不厌离。故于今时受斯剧苦。彼唯能忆次前一生。余趣随应恒有知义。傍生知过去如螺声狗等鬼知过去。如有颂言
  我昔集众财以法或非法
  他今受富乐我独受贫苦
  天知过去。如有颂曰
  我施逝多林蒙大法王住
  贤圣僧受用故我心欢喜
  又契经说。诸生天者。初生必起三种念言。我从何殁。今生何处。乘何业故来生此间。故知诸天能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