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史传部 >

三国遗事 第五卷(6)

倚市难藏久陆况 囊锥既露括难禁 自缘庭下青莲误 不是云山固未深 惠现求静 释惠现。百济人。小出家。苦心专志诵莲经为业。祈禳请福。灵应良稠。兼攻

  倚市难藏久陆况  囊锥既露括难禁
  自缘庭下青莲误  不是云山固未深
  惠现求静
  释惠现。百济人。小出家。苦心专志诵莲经为业。祈禳请福。灵应良稠。兼攻三论。染指通神。初住北部修德寺。有众则讲。无则持诵。四远钦风。户外之履满矣。稍厌烦拥。遂往江南达拏山居焉。山极岩险。来往艰稀。现静坐求忘。终于山中。同学舆尸置右室中。虎啖尽遗骸。唯髅舌存焉。三周寒暑。舌犹红软。过后方变紫。硬如石。道俗敬之藏于石塔。俗龄五十八。即贞观之初。现不西学。静退以终。而乃名流诸夏立传。在唐声着矣。夫又高丽释波若入中国天台山。受智者教。观以神异。间山中而灭。唐僧传亦有章颇多灵范。赞曰
  鹿尾传经倦一场  去年清诵倚云藏
  风前青史名流远  火后江莲舌带芳
  信忠挂冠
  孝成王潜邸时。与贤士信忠围棋于宫庭柏树下。尝谓曰。他日若忘卿。有如柏树。信忠兴拜。隔数月。王即位赏功臣。忘忠而不第之。忠怨而作歌。帖于柏树。树忽黄悴。王怪使审之。得歌献之。大惊曰。万机鞅掌。几忘乎角弓。乃召之赐爵禄。柏树乃苏。歌曰
  物叱好支柏史 秋察尸不冬尔屋支堕米 汝于多支行齐教因隐 仰顿隐面矣改衣赐乎隐冬矣也 月罗理影支古理因渊之叱 行尸浪 阿叱沙矣以支如支 儿史沙叱望阿乃 世理都 之叱逸乌隐第也 后句亡
  由是宠现于两朝。景德王(王即孝成之弟也)二十二年癸卯。忠与二友相约。挂冠入南岳。再征不就。落发为沙门。为王创断俗寺居焉。愿终身立壑。以奉福大王。王许之。留真在金堂后壁是也。南有村名俗休。今讹云小花里(按三和尚传有。信忠奉圣寺。与此相混。然计其神文之世。距景德已百余年。况神文与信忠乃宿世之事。则非此信忠明矣。宜详之)又别记云。景德王代有直长李俊(高僧传作李纯)早曾发愿。年至知命须出家创佛寺。天宝七年戊子。年登五十矣。改创槽渊小寺为大刹。名断俗寺。身亦削发。法名孔宏长老。住寺二十年乃卒。与前三国史所载不同。两存之阙疑。赞曰
  功名未已鬓先霜  君宠虽多百岁忙
  隔岸有山频入梦  逝将香火祝吾皇
  包山二圣
  罗时有观机道成二圣师。不知何许人。同隐包山(乡去所瑟山。乃梵音。此云包也)机庵南岭。成处北穴。相去十许里。披云啸月。每相过从。成欲致机。则山中树木皆向南而俯。如相迎者。机见之而往。机欲邀成也。则亦如之。皆北偃。成乃至。如是有年。成于所居之后。高岩之上。常宴坐。一日自岩缝间透身而出。全身腾空而逝。莫知所至。或云。至寿昌郡(今寿城都)指骸焉。机亦继踵归真。今以二师名命其墟。皆有遗趾。道成岩高数丈。后人置寺穴下。大平兴国七年壬午。有释成梵。始来住寺。敞万日弥陀道场。精勤五十余年。屡有殊祥。时玄风信士二十余人岁结社。拾香木纳寺。每入山采香。剪折淘洗。摊置箔上。其木至夜放光如烛。由是郡人项施其香。徒以得光之岁为贺。乃二圣之灵感。或岳神攸助也。神名静圣天王。尝于迦叶佛时受佛瞩。有本誓。待山中一千人出世。转受余报。今山中尝记九圣遗事。则未详。曰。观机。道成。搬师。[打-丁+牒]师。道义(有柏岩基)子阳。成梵。今勿女。白牛师。赞曰
  相过蹯月弄云泉  二老风流几百年
  满壑烟霞余古木  低昂寒影尚如迎
  搬音般。乡云雨木。[打-丁+牒]音牒。乡云加乙木。此二师久隐岩丛。不交人世。皆编木叶为衣。以度寒暑。掩湿遮羞而已。因以为号。尝闻枫岳亦有斯名。乃知古之隐伦之士。例多逸韵如此。但难为蹈袭。子尝寓包山。有记二师之遗美。今并录之
  紫茅黄精[祝/土]肚皮  蔽衣木叶非蚕机
  寒松飕飕石荦确  日暮林下樵苏归
  夜深披向月明坐  一半飒飒随风飞
  败蒲横卧于憨眠  梦魂不到红尘羁
  云游逝兮二庵墟  山鹿恣登人迹稀
  永才遇贼
  释永才性滑稽。不累于物。善乡歌。暮岁将隐于南岳。至大岘岭。遇贼六十余人。将加害。才临刃无惧色。怡然当之。贼怪而问其名。曰永才。贼素闻其名。乃命□□□作歌。其辞曰
  自矣心米 貌史毛达只将来吞隐日远鸟逸□过出知遣 今吞薮未去遣省如 但非乎隐焉破□主次弗□史内于都还于尸朗也 此兵物叱沙过乎好尸曰沙也内乎吞尼 阿耶 唯只伊吾音之叱恨隐[泳-永+善]陵隐安支尚宅都乎隐以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