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南海寄归内法传 第一卷 (并序)(2)

又凡是制作之家。意在令人易解。岂得故为密语而更作解嘲。譬乎水。溢平川决入深井。有怀饮息济命无由。准验律文则不如此。论断轻重但用数行。说罪

  又凡是制作之家。意在令人易解。岂得故为密语而更作解嘲。譬乎水。溢平川决入深井。有怀饮息济命无由。准验律文则不如此。论断轻重但用数行。说罪方便无烦半日。此则西方南海法徒之大归矣。至如神州之地。礼教盛行。敬事君亲。尊让耆长。廉素谦顺。义而后取。孝子忠臣。谨身节用
  皇上则恩育兆庶。纳隍轸虑于明发。群臣则莫不拱手。履薄呈志于通宵。或时大启三乘广开百座。布制底于八泽。有识者咸悉归心。散伽蓝于九宇。迷途者并皆回向。皇皇焉。农歌畎亩之中。济济焉。商咏舟车之上。遂使鸡贵象尊之国。顿颡丹墀。金邻玉岭之乡投诚碧砌。为无为事无事。斯固无以加也(鸡贵者。西方名高丽国。为俱俱吒[醫-酉+言]说罗。俱俱吒是鸡。[醫-酉+言]说罗是贵。西方传云。彼国敬鸡。神而取尊。故戴翎羽而表饰矣。言象尊者。西国君王。以象为最。五天并悉同然)。其出家法侣讲说轨仪徒众俨然。钦诚极旨。自有屏居幽谷脱屣樊笼。漱岩流以遐想。坐林薄而栖志。六时行道。能报净信之恩。两期入定。合受人天之重。此则善符经律。何有过焉。然由传受讹谬。轨则参差。积习生常。有乖纲致者。谨依圣教及现行要法。总有四十章。分为四卷。名南海寄归内法传。又大唐西域高僧传一卷。并杂经论等并录附归愿诸大德兴弘法心无怀彼我。善可量度顺佛教行。勿以轻人便非重法。然古今所传经论理致善通禅门。定潋之微此难悬嘱。且复粗陈行法符律相以先呈。备举条章考师宗于实录。纵使命沦夕景。希成一篑之功。焰绝朝光。庶有百灯之续。阅此则不劳尺步。可践五天于短阶。未徙寸阴。实镜千龄之迷躅。幸愿捡寻三藏。鼓法海而扬四波。皎镜五篇。泛慧舟而提六象。虽复亲承匠旨备捡玄宗。然非[泳-永+(虍-七+(一/八/八/目))]发于巧心。终恐受嗤于慧目云尔 一破夏非小 二对尊之仪 三食坐小床 四餐分净触 五食罢去秽 六水有二瓶 七晨旦观虫 八朝嚼齿木 九受斋赴请 十衣食所须 十一着衣法式 十二尼衣丧制 十三结净地法 十四五众安居 十五随意成规 十六匙筯合不 十七知时而礼 十八便利之事 十九受戒轨则 二十洗浴随时 二十一坐具衬身 二十二卧息方法 二十三经行少病 二十四礼不相扶 二十五师资之道 二十六客旧相遇 二十七先体病源 二十八进药方法 二十九除其弊药 三十旋右观时 三十一灌沐尊仪 三十二赞咏之礼 三十三尊敬乖式 三十四西方学仪 三十五长发有无 三十六亡则僧现 三十七受用僧衣 三十八烧身不合 三十九傍人获罪 四十古德不为
  凡此所论。皆依根本说一切有部。不可将余部事见糅于斯。此与十诵大归相似。有部所分。三部之别。一法护。二化地。三迦摄卑。此并不行五天。唯乌长那国。及龟兹于阗。杂有行者。然十诵律亦不是根本有部也
  一破夏非小
  凡诸破夏。苾刍但不获其十利。然是本位理无成小。岂容昔时受敬今翻礼卑。习以成俗本无凭据。依夏受请盗过容生。故应详审理无疏略。宜取受戒之日以论大小。纵令失夏不退下行。寻捡圣教无文。谁昔遣行斯事
  二对尊之仪
  准依佛教。若对形像及近尊师。除病则徒跣是仪。无容辄着鞋履偏露右肩。衣掩左髆首无巾帊。自是恒途余处游行。在开非过。若是寒国听着短靴。诸余履屣随处应用。既而殊方异域。寒燠不同。准如圣教。多有违处。理可隆冬之月权着养身。春夏之时须依律制。履屣不旋佛塔。教已先明。富罗勿进香台。颁之自久。然有故违之类。即是强慢金言
  三食坐小床
  西方僧众。将食之时。必须人人净洗手足各各别踞小床。高可七寸方才一尺。藤绳织内脚圆且轻。卑幼之流小拈随事。双足蹋地。前置盘盂。地以牛粪净涂。鲜叶布上。座云一肘互不相触。未曾见有于大床上跏坐食者。且如圣制。床量长佛八指。以三倍之长中人二十四指。当笏尺尺半。东夏诸寺床高二尺已上。此则元不合坐。坐有高床之过时众同此欲如之何。护罪之流须观尺样。然灵岩四禅床高一尺。古德所制诚有来由。即如连坐跏趺排膝而食。斯非本法。幸可知之。闻夫佛法初来。僧食悉皆踞坐。至于晋代此事方讹。自兹已后跏坐而食。然圣教东流年垂七百。时经十代代有其人。梵僧既继踵来仪。汉德乃排肩受业。亦有亲行西国。目击是非。虽还告言谁能见用。又经云。食已洗足。明非床上坐。菜食弃足边故。知垂脚而坐是。佛弟子宜应学佛。纵不能依勿生轻笑。良以敷巾方坐难为护净。残宿恶触无由得免。又复敛众残食。深是非仪收去反触僧槃家人还捉净器。此则空传护净未见其功。幸熟察之。须观得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