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佛本行集经 第二十卷(3)

如是修习苦行时 自有三十三天报 苦行精进后得乐 是故苦为诸乐因 尔时菩萨。虽闻诸仙如是苦行。而眼未见其法极处。心不喜欢。而知此言未是真善。还

  如是修习苦行时  自有三十三天报
  苦行精进后得乐  是故苦为诸乐因
  尔时菩萨。虽闻诸仙如是苦行。而眼未见其法极处。心不喜欢。而知此言未是真善。还缓声报彼仙人言。我今观看汝法。虽有然苦须灭。而后果报。更无所去。唯当生天。又其一切诸天宫殿。所有果报。是无常法。以行如上少果报故。如是苦行。既须捐舍所爱亲族。复去世间一切诸乐行。于苦行远离诸乐。以求乐故。乃更入于大牢狱中。而说偈言
  汝舍爱亲及世乐  行于苦行欲生天
  虽复谓言此出升  不觉未来还入狱
  尔时菩萨。说此偈已。复作是言。若当有人为苦逼身。悕求胜处。欲生天上。以天中受五欲乐故。不知厌离。于未来世。不免烦恼之所患害。彼等仙人。以苦行故。还求大苦。是诸众生。命终之时。见大怖故。求后好生。以求生故。还复不离于彼无常。所以者何。何处世间。有诸恐怖。还复染着彼之处。所以于此世。苦切逼故。求欲生天。受于乐故。悕望渴仰。愿求生彼。所作未办。还复堕于无利益处。而亦不求厌离苦行。亦不求离苦身之法。欲觅胜处过天上乐。若有智人。离此五欲。渐渐须觅胜上之处。如足步前。以证胜处。更须求过彼最胜处。若其苦身。以得法者。此苦身法。是名非法。若苦身故。天上得乐。是因行法。得于非法。但此身动。由心故行。是故应当先调于心。莫苦其身。而说偈言
  此身动时由心转  应先调心莫苦身
  身如木石无所知  何故随心而困体
  尔时菩萨。复作是言。若前所说。因于断食。当得福者。其野兽等。应得大福。又复贫人。以其先业果报微浅。不深植故。资财乏少。犹如世间无功德人。常求地上一切神祇功德之水。以澡浴身。望应得于如心所愿。其事不然
  尔时彼诸苦行师等。白菩萨言。明智仁者。仁于此处。见何等患。菩萨答彼苦行师言。汝今行此苦行之事。后日还来入此有处。其苦行师。复更详共问菩萨言。我此处有如是法行。菩萨报言。云何得知如此苦行。还入有处。汝等此行。非究竟入非无畏处
  时苦行师。复更重白于菩萨言。大德仁者。唯愿仁者。莫作如是说。我今此居。所行道路。是无畏处。有大功德。若人依此道路行者。舍此恶形。得胜妙身
  菩萨报言。虽舍恶形后得妙身。而实未是离有之法。因今苦身。得于后身。然彼后身。亦未离苦。所以者何。虽复行于多种苦行。望欲求乐。而不离苦。其苦行师。复更执理。白菩萨言。仁者不然。不以苦行后还得苦。但以我等苦此身故。后世决定。得于快乐。菩萨复答如此之言。亦是无智。何以故。譬如有人。欲求于利。不知其内而有大失。以知失故。欲求利者。此非智人
  尔时彼有一婆罗门。在于众中。高声唱言。希有希有。此之王子。是真实智。譬如有人。得美饮食。而和杂毒。谁乐欲啖。如是此事。后虽得乐。而未离于有为生老病死之法。此岂非是还求后生
  尔时菩萨。复作是言。苦苦世间。憎死命鬼。复求后生此大痴騃。苦行师言。善哉王子。仁慎莫深谛观此行。此行过去无量大德。共行此行。此之居处。往昔无量诸王仙等。百千万亿。行此苦行。而共求于后世之乐。菩萨又言。如汝今言千万岁者。希有大痴。呜呼妄语。此处大德。以苦行故。分别境界。求后世乐。于未来世。受生死有。不曾知足。于烦恼中。不作所作。展转其中。以其世间求于乐故。反多得苦
  时苦行师。复作是言。仁者王子。此境界主。[穴/(丬*未)](亡私反)洟(陀利反)罗城。其王欲作无遮之会。祭祀诸天。杀害众生。其数不少。求后受乐。菩萨复言。凡以杀害。而得法者。可名行乎。其苦行师。又复白言。我相承来。祭祀诸天法用如是。菩萨报言。何有苦他名为法也。有尘坌身。还将尘拭。能得净乎。有血涂身。还以血洗。岂能得净。有行非法。当得于法。无有是处。苦行师言实有是处。菩萨又言。有何因缘。苦行师言。依韦陀论。往仙所说。菩萨又言。此是何义。苦行师言。若有诸人。祭祀诸天。是名为法
  菩萨又言。我且问汝世间近法。若人杀羊。祭祀天已。得如法者。何故不杀所爱亲族而祭祀天。是故我知杀羊祭祀。无有功德。汝行杂法。意欲如是
  尔时菩萨遥见。去此坐处不远。有一丛树。如尸陀林。菩萨见已。告彼苦行诸师等言。尊者但看彼地处所。名何苦行。而彼林下。或有死尸。诸鸟所食。或有死尸。白骨而聚。今者现见。或有死尸。以火焚烧。成一聚骨。或有死尸。悬着树上。或有死尸。被其眷属之所杀害。庄严其座。依法而葬。后生惭愧。或有死尸。眷属围繞。相送来向尸陀林中。安置于地讫还归舍。其苦行师。又复更言。仁者王子。然其彼处尸陀林者。四辈共同。无有简选。平等施身。福德之地。名为旷野。此处地方。布施身者。不用苦力。速生天上。求世胜处。速得受乐。或有仁者。投身绝崖。或烧或施。而生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