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愍好学正心以行 唯怀宝慧是谓为道 所谓智者不必辩言 无恐无惧守善为智 所谓老者不以年耆 形熟发白惷愚而已 谓怀谛法顺调慈仁 明达清洁是为长老 所谓端正非色如华 贪嫉虚饰言行有违 谓能舍恶根原已断 慧而无恚是谓端正 所谓沙门不必除发 妄语贪取有欲如凡 谓能止恶恢廓弘道 息心灭意是谓沙门 所谓比丘非持乞食 邪行望彼求名而已 谓舍罪业净修梵行 慧能破恶是为比丘 所谓仁明非口所言 用心不精外顺而已 谓心无为内行清虚 此彼寂灭是为仁明 所谓有道非救一物 普济天下无害无道 奉持法者不以多言 虽素少闻身依法行 守道不忘是为奉法 萨遮尼犍及五百弟子。闻佛此偈欢喜开解。弃捐贡高皆作沙门。尼干一人发菩萨心。五百弟子皆得阿罗汉道 法句譬喻经道行品第二十八 昔有婆罗门。年少出家学道。至年六十不能得道。婆罗门法六十不得道。然后归家娶妇为居。生得一男端正可爱。至年七岁书学聪了。才辩出口有逾人之操。卒得重病一宿命终。梵志怜惜不能自胜。伏其尸上气绝复苏。亲族谏喻强夺殡殓埋着城外。梵志自念。我今啼哭计无所益。不如往至阎罗王所乞索儿命。于是梵志沐浴斋戒。赍持华香发舍而去。所在问人阎罗王所治处为在何许。展转前行行数千里。至深山中见诸得道梵志。复问如前。诸梵志问曰。卿问阎罗王所治处欲求何等。答言我有一子。辩慧过人。近日卒亡。悲穷懊恼不能自解。欲至阎罗王所乞索儿命还将归家养以备老。诸梵志等愍其愚痴。即告之曰。阎罗王所治处。非是生人可得到也。当视卿方宜。从此西行四百余里有大川其中有城。此是诸天神案行世间停宿之城。阎罗王常以月八日案行必过此城。卿持斋戒往必见之。梵志欢喜奉教而去。到其川中见好城郭。宫殿屋宇如忉利天梵志诣门烧香翘脚咒愿求见阎罗王。王敕门人问之。梵志启言。晚生一男欲以备老。养育七岁近日命终。唯愿大王垂恩布施还我儿命。阎罗王言大善。卿儿今在东园中戏自往将去。梵志即往见儿与诸小儿共戏。即前抱之向之啼泣曰。我昼夜念汝食寐不甘。汝宁念父母辛苦以不。小儿惊唤逆呵之曰。痴騃老翁不达道理。寄住须臾名之为子。勿妄多言不如早去。今我此间自有父母。邂逅之间唐自抱乎。梵志怅然悲泣而去。即自念言。我闻瞿昙沙门知人魂神变化之道。当往问之。于是梵志即还求至佛所。时佛在舍卫祇洹为大众说法。梵志见佛稽首作礼。具以本末向佛陈之。实是我儿不肯见认。反谓我为痴騃。老翁寄住须臾认我为子。永无父子之情何缘乃尔。佛告梵志汝实愚痴。人死神去便更受形。父母妻子因缘会居。譬如寄客起则离散。愚迷缚着计为己有。忧悲苦恼不识根本。沉溺生死未央休息。唯有慧者不贪恩爱。觉苦舍习勤修经戒。灭除识想生死得尽。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人荣妻子不观病法 死命卒至如水湍骤 父子不救余亲何望 命尽怙亲如盲守锭 慧解是意可修经戒 仂行度世一切除苦 远离诸渊如风却云 已灭思想是为知见 智为世长憺乐无为 如受正教生死得尽 梵志闻偈[火*霍]然意解。知命无常妻子如客。稽首委质愿为沙门。佛言善哉。须发自落法衣在身。即成比丘。思惟偈义灭爱断想。即于座上得阿罗汉道 法句譬喻经广衍品第二十九 昔佛在舍卫国说法教化。天龙鬼神帝王人民三时往听。彼时国王名波斯匿。为人憍慢放恣情欲。目惑于色。耳乱于声。鼻着馨香。口恣五味。身受细滑。食饮极美初无厌足。食遂进多恒苦饥虚。厨膳不废以食为常。身体肥盛乘舆不胜卧起呼吸但苦短气。气闭息绝经时惊觉。坐卧呻吟恒苦身重。不能转侧以身为患。便敕严驾往到佛所。侍者扶持问讯。却坐叉手。白佛言。世尊。违远侍觐谘受无阶。不知何罪身为自肥。不能自觉何故使尔。每自患之。是以违替不数礼觐。佛告大王。人有五事令人常肥。一者数食。二者喜眠。三者憍乐。四者无愁。五者无事。是为五事喜令人肥。若欲不肥减食粗燥然后乃瘦。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人当有念意 每食知自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