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大乘般若部 >

第四百一十二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5)

若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首,于四无量入、住、出时,终不趣求声闻、独觉,唯求无上正等菩提。舍利子,是为菩萨摩诃萨依止无量,修

  “若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首,于四无量入、住、出时,终不趣求声闻、独觉,唯求无上正等菩提。舍利子,是为菩萨摩诃萨依止无量,修行净戒波罗蜜多,普为利乐诸有情故发趣大乘。
  “若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首,于四无量入、住、出时,不杂声闻、独觉作意,唯于无上正等菩提信忍欲乐。舍利子,是为菩萨摩诃萨依止无量,修行安忍波罗蜜多,普为利乐诸有情故发趣大乘。
  “若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首,于四无量入、住、出时,勤断诸恶勤修诸善,求趣菩提曾无暂舍。舍利子,是为菩萨摩诃萨依止无量,修行精进波罗蜜多,普为利乐诸有情故发趣大乘。
  “若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首,于四无量入、住、出时,引发种种等持、等至,能于其中得大自在,不为彼定之所引夺,亦不随彼势力受生。舍利子,是为菩萨摩诃萨依止无量,修行静虑波罗蜜多,普为利乐诸有情故发趣大乘。
  “若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首,于四无量入、住、出时,以无常、苦、无我行相及空、无相、无愿行相,如实观察不舍大悲,不堕声闻及独觉地。舍利子,是为菩萨摩诃萨依止无量,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普为利乐诸有情故发趣大乘。
  “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依如是等方便善巧,修习六种波罗蜜多,普为利乐诸有情故发趣大乘。
  “复次,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首,修一切种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修一切种三解脱门,乃至修一切种如来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一切智智。舍利子,是为菩萨摩诃萨普为利乐诸有情故发趣大乘。
  “复次,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首,无所得为方便,起内空智,乃至起无性自性空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一切智智。舍利子,是为菩萨摩诃萨普为利乐诸有情故发趣大乘。
  “若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首,无所得为方便,于一切法发起非乱非定妙智、非常非无常妙智、非乐非苦妙智、非我非无我妙智、非净非不净妙智、非空非不空妙智、非有相非无相妙智、非有愿非无愿妙智、非寂静非不寂静妙智、非远离非不远离妙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一切智智。舍利子,是为菩萨摩诃萨普为利乐诸有情故发趣大乘。
  “若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首,无所得为方便,智不行过去、未来、现在,非不知三世法;智不行欲、色、无色界,非不知三界法;智不行善、不善、无记,非不知三性法;智不行世间、出世间,非不知世间、出世间法;智不行有为、无为,非不知有为、无为法;智不行有漏、无漏,非不知有漏、无漏法,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一切智智。舍利子,是为菩萨摩诃萨普为利乐诸有情故发趣大乘。
  “舍利子,以诸菩萨由如是等方便善巧,普为利乐诸有情故发趣大乘,故复名摩诃萨。
  “舍利子,如是普为利乐有情发趣大乘菩萨摩诃萨,普为十方殑伽沙等诸佛世界一切如来、应、正等觉处大众中欢喜赞叹,作如是言:‘某方某世界中有某名菩萨摩诃萨,普为利乐一切有情发趣大乘,严净佛土、成熟有情,游戏神通作所应作。’如是展转声遍十方,人、天等闻皆大欢喜,咸作是言:‘是菩萨摩诃萨不久当证所求无上正等菩提,令诸有情皆获利乐。’”
  第二分乘大乘品第十四
  尔时,舍利子问满慈子言:“云何菩萨摩诃萨普为利乐诸有情故乘于大乘?”
  满慈子言:“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首,用无所得而为方便,虽乘布施波罗蜜多而不得布施波罗蜜多,不得施者、受者、施物及所遮法;虽乘净戒波罗蜜多而不得净戒波罗蜜多,不得持戒及犯戒者并所遮法;虽乘安忍波罗蜜多而不得安忍波罗蜜多,不得能忍及所忍境并所遮法;虽乘精进波罗蜜多而不得精进波罗蜜多,不得精进及懈怠者并所遮法;虽乘静虑波罗蜜多而不得静虑波罗蜜多,不得修定及散乱者,不得定境及所遮法;虽乘般若波罗蜜多而不得般若波罗蜜多,不得修慧及愚痴者,不得善、不善、无记法,不得世间、出世间法,不得有为、无为法,不得有漏、无漏法及所遮法。舍利子,是为菩萨摩诃萨普为利乐诸有情故乘于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