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经集部 >

宝云经 第五卷

宝云经 第五卷 梁扶南三藏曼陀罗仙译 善男子。复有十法。名菩萨具旃衣。何等为十。不随染欲名为旃衣。不随嗔故名为旃衣。不随痴故名为旃衣。不随恼害故名为旃衣。不随贪嫉故名
宝云经 第五卷
  梁扶南三藏曼陀罗仙译
  善男子。复有十法。名菩萨具旃衣。何等为十。不随染欲名为旃衣。不随嗔故名为旃衣。不随痴故名为旃衣。不随恼害故名为旃衣。不随贪嫉故名为旃衣。不随憍慢吾我故名为旃衣。不为人知故名为旃衣。不为名闻利养故名为旃衣。不使魔得自在故名为旃衣。心不高下故名为旃衣。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萨旃衣
  善男子。菩萨复有十法名为乞食。何等为十。为益众生令得福故。是以乞食次第乞食。好恶随时不生悔恨。小欲知足。乞食得已与人共同。于食好恶不生增减不生贪着。于食知量趣向于善。修集善根离诸取着。云何乞食为益众生。菩萨乞食见诸众生善根鲜少。受乞食法为利益众生故。若城邑聚落到中乞食。系念不舍威仪具足。若顾视时终不轻躁。举动安庠诸根寂定。谛视目前不过一寻。于佛法僧深生信敬。然后乞食。次第乞食心无算择。刹利婆罗门富贵之家一向次第食足便止。除恶狗新生犊母先破禁戒堕畜生中。若男若女童男童女诸能扰恼者皆悉不往。可讥嫌处亦皆不往。次第先食。不得生着不得生嗔。于诸众生不起憎爱。于好于恶其心正等。少欲知足随得多少。还至僧坊安置衣钵。至洗足处。若到佛像塔寺众僧所恭敬供养。乞食之食分作四分。一分与同梵行者。第二分与穷下乞食之者。第三分与诸鬼神。第四分自供身食。我今食者但念修道不应于食而起染着。亦不憍逸贪嗜无厌。作如是食为存此身济其躯命。是故于食趣得安身。不使羸乏亦不令肥。何以故。若身羸瘦妨废行道。若食厚重复多睡眠。为行道故。于食知节不多不少。勤修精进除去懈怠。为满菩提觉支。满菩提觉支故我见得灭。我见灭故能以身肉施于众生。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萨乞食法。善男子。菩萨复有十法。名为一处坐。何等为十。于菩提树一坐道场。降伏魔官皆悉惊怖。此处不动得出世定。此处不动得世间慧。此处不动得出世间智。此处不动得空三昧。此处不动得觉一切法。此处不动得八正道。此处不动得于真实。此处不动得于如实。此处不动得一切种智坐。善男子。一坐者即是法坐。菩萨不动摇故名为一坐。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萨一坐法
  善男子。菩萨复有十法名一受食。何等为十。不贪食。不染着食。以言食足一切不受苏油黑石蜜阿摩勒汁甘蔗汁及诸果汁。时非时都不饮食。见他饮食而不生恼常一受食。菩萨设有患苦。若为命难善法留难。当尔之时不生疑悔。作药想服。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萨一受食法
  善男子。菩萨复有十法。名为阿练若处。何等为十。久习梵行。善解毗尼。诸根具足。具足多闻。广博多智。除去我见。譬如獐鹿。不肥不瘦。心常厌恶。乐处闲静阿练若处。云何久修梵行。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佛法中出家学道。三业清净净持禁戒善知诸法。善知威仪行止之处。来去坐卧尽依法律。于如来法中上中下坐教戒威仪能教禅法。如此之法已自体解不从他受。知义知出要。知坐知出罪。避诸毁犯精勤修戒。少有所犯讥呵忏悔随所犯处及以不犯悉能了知。若犯重事乃至中下。悉能分别受报轻重近远。诸根具足依阿练若处。所依之处不为他恼。常乐乞食。往返不近不远。近清净水不污不浊。多诸林树无恐怖处花果具足。远离恶兽多诸龛窟。往返不难寂静第一。菩萨如此处。昼诵三遍夜亦三遍。声不高下善守诸根心不散乱。深信欢喜能忆偈句。善取因相除去睡眠。王若王等若诸王子。婆罗门刹利及余人民。往至菩萨阿练若处。比丘唱言。善来大王可坐此处。彼若坐时菩萨共坐。彼若不坐菩萨不坐。彼王根若不定应当赞叹。大王善得大利。王之国界多诸持戒沙门婆罗门住王界中。不为恶臣盗贼之所恼害。王若利根柔和善顺堪为法器。当为种种说法。若不乐种种说法。当为说五欲无常令知厌恶。若不乐厌恶。当复为说诸佛有大慈悲威德自在之所行处。刹利婆罗门邑主长者及以国人随宜为说。如是多闻堪法器者。即便为说种种之法。闻已信受心生悦乐皆令欢喜。多闻广博故无烦恼起善修对治。能除我见故不生怖畏。智辩具足故无大众畏。勇猛无难具如是事。能得阿练若处安止而住。继心厌恶乐独静处。犹如野鹿常在山林。阿练若比丘不如野鹿恒怀惊怖。譬如野鹿见人避走以畏死故。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愦闹处一切男女悉皆远离。何以故。令我心乱远离定故。不得厌恶修于功德复乐寂静。我今不应染近愦乱令失定心住阿练若处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萨阿练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