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念处经 第五十六卷 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 观天品之三十五(夜摩天之二十一) 复次比丘。知业果报。观夜摩天所住之地。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夜摩天。复有地处。名曰常乐。众生何业而生彼地。彼见若人不杀不盗。如前所说。常离邪淫。乃至见画女像。不念欲想。于彼画女。不生胜相。见画女时。不生念想。似某女人。心亦不生可爱之想。不如是观。不以欲心观画女像。心不迷惑。心依正法。以正念故。舍离欲心。远避女人。自毁其身。既自思念。不邪淫己。心生欢喜。未生欲心。常作方便。令使不生。劝邪淫者。令住正道。为说欲过。不可爱乐。若能如是舍离邪淫。则是第一清净身业。正见不贪。身坏命终。生于善道天世界中。在夜摩天常乐之地。彼在中阴。乃至天处。皆因善业。五根受乐。色声香味触。皆悉具足。次第生天。于彼天中三处化生。一者生于莲花台中。二者生于拘婆罗邪须中。三者生于曼陀罗花 若于拘婆罗邪须中生者。光明及色。亦如其花。或赤或青。或种种色。七宝庄严。亦如拘婆罗邪之须。云何七宝杂色庄严。青毗琉璃。以为其发目[目*妾]眼睑。皆亦如是。银色爪甲。赤白红色。齿如真珠。其身犹如阎浮檀金。脐下毛色。如因陀宝。自余身分。处处杂色。心之画师。如画所作 若在莲花台中生者。色亦如是。如阎浮檀真金之色。发青宝色。唇色犹如赤莲华宝。或车[(王*巨)/木]色。其甲犹如莲花宝色。脐下毛色。如绀车[(王*巨)/木]。唯说少分。若于曼陀罗花中生者。其身衣服。有种种色在中生故。还似其色。谓相似者如现见法。随何色菓。其中生物所生之物。即同其色。在中生故。相类亦然。随其生处。即同其色。亦复如是。以在花故。一切相似。天子生已。常具众乐。不断不绝。常受天乐。不可譬喻。于彼乐中。但说少分。譬如海中一渧之水。此所说乐。亦复如是。若于人中作善业者。闻此天乐。心则精勤。何以故。知业果故。望此乐报。勤修善业。如为解脱。勤精进者。为破有中无量苦故。破坏爱毒。彼见有中无有少乐。以是因缘。说善业果。此说天乐。不为有果。尔时天子。既生此天常乐地处。常于其中五欲功德游戏受乐。百千天女。歌咏赞叹。而供养之。于园林中莲华河池。在如是处种种歌舞。共相娱乐。不相妨碍。自业受乐。在园林处。平地山峰。莲华林中常受天乐。时诸天子。为天女众之所围绕。于一一处。一一园林。一一可爱。游戏之处一一七宝。山峰之中受天欲爱。不知厌足。见诸可爱妙莲华池。闻妙音声。食天上味。服于细软上妙天衣。所爱之香。久受五欲。共相爱乐。尔时有鸟。名曰觉时。为于放逸诸天众故。以偈颂曰 于三有聚中 一切皆当死 愚者于生死 不能生厌离 一切必有死 皆当勤方便 死怨既来至 无有能救者 能断一切乐 能加众苦恼 离别一切爱 是故名为死 能与众生畏 能与大苦恼 能令意迷惑 是故名为死 能断保命心 能破坏诸根 众生不能破 是故名为死 众生不能坏 诸业不能胜 令众生失坏 是故名为死 众生皆悉有 决定能杀害 能令爱别离 是故名为死 天夜叉乐神 鬼龙罗刹等 时轮皆能杀 是故名为死 恼乱难调伏 于一切如火 坚强不可避 是故名为死 能坏于阴入 命气及心意 时法大势力 是故名为死 其行甚骏速 破坏诸众生 当勤修福业 勿得行放逸 此觉时鸟。为放逸天说于死法。决定无疑。时诸天众。以放逸故。虽闻此法。不生厌离。诸根自体性轻动故。受乐多者。诸根轻动。则亦难伏。以乐胜故。诸根轻动。不可调伏。以此因缘。此诸天众。虽闻真实坚固利益。然于此义不觉不知。设有觉知。爱毒所害。虽觉不受。以此因缘。虽闻实语利益真语。而不摄受。不受法故。初着美境。受诸欲乐五乐音声。嬉笑歌舞。种种游戏。于园林中莲花池处。共诸天女。以善业故。在于无量七宝庄严可爱山峰。常受快乐。不断不绝。一切天欲功德具足共相娱乐。种种珍宝庄严之地。常受快乐。如是游戏种种受乐。次第游行。到于广池。其池纵广一百由旬。有一莲华。其花柔软。七宝间错毗琉璃茎。金刚为须。其花开敷。遍覆大池。此诸天众。本未曾见。既见此花。生希有心。今此天中。甚为可爱。所见之处。皆可爱乐。诸天见之百倍欢喜。迭互相示。皆共瞻仰。围绕一面。共行游戏。心生欢喜。观此莲花。一切皆生希有之心。共相谓言。汝观汝观。可爱莲华。昔所未见。有大光明。多有无量七宝众蜂。庄严如是大宝莲华。此大莲华遍覆大池。周匝绕花。少分见水。于广池岸。真珠间错。青因陀宝。赤莲华宝。白银色宝。间错庄严。大莲华台。高五由旬。广十由旬。随天所念。善业力故。于天游戏受乐之时。随天心念。若大若小。如天心念。于大池内莲华之心。皆悉具足。是故此池名随念池。其花名为随念莲华。如是二事。同名随念。尔时天众。初始见时。心生欢喜。足一百倍。以善业故。在彼池岸。歌舞戏笑五乐音声。一切共受如是天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