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经集部 >

佛说发菩提心破诸魔经 卷上(2)

正使一切众生类 普集此佛世界中 一一修持净戒行 悉能安住戒学地 而彼福蕴量无边 于诸福中为最上 若人能发菩提心 十六分中不及一 正使一切众生类 普集

  正使一切众生类  普集此佛世界中
  一一修持净戒行  悉能安住戒学地
  而彼福蕴量无边  于诸福中为最上
  若人能发菩提心  十六分中不及一
  正使一切众生类  普集此佛世界中
  一一发生净信心  悉能安住信行地
  而彼福蕴量无边  于诸福中为最上
  若人能发菩提心  十六分中不及一
  正使一切众生类  普集此佛世界中
  一一修习妙法门  悉能安住法行地
  而彼福蕴量无边  于诸福中为最上
  若人能发菩提心  十六分中不及一
  正使一切众生类  普集此佛世界中
  广修须陀洹行法  悉住须陀洹果位
  而彼福蕴量无边  于诸福中为最上
  若人能发菩提心  十六分中不及一
  正使一切众生类  普集此佛世界中
  广修斯陀含行法  悉住斯陀含果位
  而彼福蕴量无边  于诸福中为最上
  若人能发菩提心  十六分中不及一
  正使一切众生类  普集此佛世界中
  广修阿那含行法  悉住阿那含果位
  而彼福蕴量无边  于诸福中为最上
  若人能发菩提心  十六分中不及一
  正使一切众生类  普集此佛世界中
  广修阿罗汉行法  悉住阿罗汉果位
  而彼福蕴量无边  于诸福中为最上
  若人能发菩提心  十六分中不及一
  若人于此佛世界  广集上妙旃檀香
  造佛塔寺胜庄严  高广等彼须弥量
  如是福蕴亦无边  于诸福中为最上
  若人能发菩提心  十六分中不及一
  又若造立诸佛塔  如是分量所应作
  随所作已广庄严  是诸众生胜果报
  而彼福利广无边  于诸福中为最上
  若人能发菩提心  十六分中不及一
  又若一切众生类  假使住寿满一劫
  以诸乐具施众生  随众生意使圆满
  如是福蕴量无边  于诸福中为最上
  若人能发菩提心  十六分中不及一
  我所宣说如是等  一一皆为最上法
  若有众生忻乐者  当求菩提寂静果
  住是果者得大利  无比无等最尊胜
  是故若人闻此法  应当尊重正慧行
  广修如是福蕴者  速证无上大菩提
  尔时婆罗门闻佛世尊如是称赞菩提心已。即白佛言。世尊。我于菩提心中无少法可转。佛告婆罗门言。如是如是。婆罗门。若人发菩提心者。实无法可转。何以故。婆罗门。当知菩提有其三种。何等为三。所谓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无上菩提。此中何名声闻菩提。婆罗门。谓若有人虽发菩提心。但乐自利不乐利他。于利他心不能发起不能修持。不能趣入不能安住。于此经法不乐听受。亦复不能为他宣说。于后生中而不受身断去来想。亦不能得平等正智。于现生中乐求解脱。婆罗门。以是义故名为声闻菩提。又复何名缘觉菩提。谓若有人虽发菩提心。于大乘法不乐修习而不记念。亦复自利趣求果证不乐利他。于利他心不能修持。不能趣入不能安住。于此经法不乐听受。亦不为他宣说教示。不能安住平等正智。但起心念观诸缘法。随所观察而得解脱。婆罗门。以是义故名为缘觉菩提。又复何名无上菩提。谓若有人。自能发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已。复劝他人发如是心。于此经法自所听受修习记念。复为他人广说其义。于轮回身不生厌倦。乐欲利乐一切众生。住平等智自解脱已。欲令一切众生皆得解脱。自利利他得安隐乐。以己善利普施一切天人大众。婆罗门。以是义故。名为无上菩提。修是行者名为菩萨乘人。婆罗门。汝今当知。佛语。谛诚无有虚妄。如我所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最上义。若离此大菩提心。而发声闻缘觉心者。不能利他终不得至大涅盘界。何以故。而彼声闻缘觉。自所利己不复生起利他胜行。以是缘故。不能具足诸佛法分。虽发菩提心而自谓解脱。彼菩提心亦不能得利他果报。婆罗门。若人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自于他皆悉平等。以自所利欢喜布施。即以此心普摄世间一切众生。乃为世间最上大利。亦名世间善调御者。如是即能住平等智。最上最胜不可思议。婆罗门。此即名为大菩提心。汝当如是如实了知
  尔时婆罗门白佛言。世尊。佛说解脱云何有其种种相耶。佛言。婆罗门。声闻缘觉如来解脱无种种相。婆罗门。譬如有人乘三种兽欲诣宝所。虽所履道随有差别。彼所向处而无有异。其三兽者谓驴马象。彼驴乘者力势羸劣。由此因缘。是人虽至宝所。不能以其珍宝广施众生。但乐自利取证涅盘。彼马乘者轻利快捷。由彼力故。是人虽至宝所。亦复不能以其珍宝广施众生。但与众生作净福田。彼象乘者行步平正勇健多力。由彼力故。是人得至一切宝聚广大城中。至彼城已即作是念。三乘珍宝皆于此出。我当以此无量珍宝。普施无边一切众生。广为众生作大利乐。婆罗门。三乘行人修三乘法。亦复如是。彼驴乘者即声闻乘。彼马乘者即缘觉乘。彼象乘者即是大乘。汝今当知。彼三乘道虽种种相。所证涅盘所得解脱。无种种相亦无差别。婆罗门。又如世间有三士夫。俱欲过渡一深大河。彼第一人依一小叶浮水而渡。彼第二人而胜于前。依其板木浮水而渡。彼第三人又复胜前。乘以大船与多人众。安隐而渡得至彼岸。此复犹如世间长子。使其父母无所防护。于一切处离诸忧恼。婆罗门。彼第一人依叶而渡者。当知即是声闻乘人。彼第二人依其板木而得渡者。当知即是缘觉乘人。彼第三人乘船得渡者。当知即是菩萨乘人。自所得度复度他人。婆罗门。是故当知。彼三乘人所修行法虽种种相。而声闻缘觉及彼如来所证涅盘无种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