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佛言大王文字者谓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缘起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有论议 解曰。佛言等者牒前问也。谓契经下列其名也。能说之人有五。如上所说教法数等尘沙。汇聚区分唯有此等十二分教。梵语列者。所谓修多罗.祇夜.和伽罗那.伽他.优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越多伽.阇多伽.毗佛略.阿浮陀达摩.优波提舍。敌对翻者如经所列。牒名辩相如上卷初。义理征求如别章矣。从此第二明皆实相 经。所有宣说音声语言文字章句一切皆如无非实相 解曰。此出体也。所有宣说者标所说也。音声语言者。诸说佛教声为体者。色蕴所摄即此句也。文字章句者。诸说佛教名为体者。行蕴所摄即此句也。一切皆如无非实相者。谓契经等彼能所诠摄事归如。无非实相。又佛说法正为显如。离如之外更无一字。故声及字悉皆如矣。从此第三及结非如 经。若取文字相者即非实相 解曰。若取文字等者明取着也。谓无分别不著文相。是修实相取文字相即非实相。从此第二明修实相。于中分二。一依文字修二明佛智母。初文字中文复分三。且初第一如文字修 经。大王修实相者如文字修 解曰。修实相者牒能修人。如文字修示所修法。文字所说理事皆如。如文字修得实相故。从此第二明是智母 经。实相即是诸佛智母一切有情根本智母 解曰。上两句明诸佛已修实相。下两句明有情现当修故。谓契经等文字实相所诠理事。事有断修。修有万行。万行虽别实相体同。故言实相为佛智母也。有情智母者。谓诸有情实相平等闻名信解。即本母也。又实相者即是本觉。由本觉故发生正智。至究竟觉。一切智圆。本觉即是诸佛智母。有情智母者。有情由斯为众行本。故以本觉为智母矣。从此第三结为智体 经。此即名为一切智体 解曰。即此实相为智体矣。从此第二明佛智母。于中分三。且初第一明佛智母 经。诸佛未成佛与当佛为智母诸佛已成佛即为一切智未得为性已得为智 解曰。诸佛未成佛者明在因也。与当佛为智母者。谓前实相即是本觉。因中本觉为无明覆。望后当果必正智圆。与自当佛为智因也。如如意宝垢秽暂时垢尽体圆。说初为母。诸佛已成佛即为一切智者明果德圆。觉解圆极即为智也。未得为性已得为智者辩因果也。因中障覆即为佛性。果德显现名一切智。问为复实相为缘生智。为复实相即为智母。答有二义。有说。实相体常不变因声诠显名言故熏。熏发识中本无漏种。从种起现证实相理。因彼缘彼正智得生。故说实相名为智母。有说。实相即是本觉。因中本觉有胜堪能。合未无明渐次微劣初地分显名为始觉。果位顿圆名一切智。说因本觉即为智母。法相法性幸而参详。从此第二明三乘性 经。三乘般若不生不灭。自性常住 解曰。言三乘者三乘之人。言般若者实相等也。不生不灭者明体常也。自性常住者。谓彼实相体不生灭不变易也。虽三乘者证解不同。论其智体等无异矣。从此第三总明觉性 经。一切有情此为觉性 解曰。岂唯诸佛及三乘人。不以巨细一切有情实相平等为觉性故。从此第三违文字相。于中分三。且初第一遣文字相 经。若菩萨不著文字不离文字无文字相非无文字 解曰。若菩萨者明修行人。不著文字者遣如言执。不离文字者不应拨无。无文字相者不应住相。非无文字者。谓离分别如文字修。一一文字皆得实相解脱智也。初离执有。次离拨无。次不住相。后顺解脱。从此第二遣修行相 经。能如是修不见修相是即名为修文字者而能得于般若真性 解曰。初之两句遣修行相。次之两句明顺文修。后之两句得般若性。从此第三结修般若 经。是为般若波罗蜜多 解曰。能如上者智随文字而证实相。是即名为至彼岸矣。从此第二结护果等 经。大王菩萨摩诃萨护佛果护十地行护化有情为若此也 解曰。此文结上果因两品。显别依总彰此胜德。无倒修习即护国也。从此第三问答理事。于中分五。一波斯匿王问。二世尊总答。三总征所以。四别释一多。五结非一二。且初第一波斯匿王问 经。波斯匿王白佛言真性是一有情品类根行无量法门为一为无量耶 解曰。此下经文近明二谛。远结上也。如前长科。观如来品初九行经为总标问。从佛告下至此上结为问答也。此下至终即是第三总结上文。明前理事。文有远近义含通。为读者悉矣。真性是一者。标所证理。真如法性体是一也。言有情者。通诸圣凡一切有情也。言品类者。圣中三乘凡中六趣也。且如人中种类无数。况余界趣讵可测乎。言根行者根有三种。上中下根。行有顿渐利钝等异。言无量者通上四类。一者有情。二者品类。三根。四行。从宽向狭悉皆无量。标其多也。法门为一为无量者发二问也。如来所说般若之法。为如真性法门是一。为如有情法门无量耶。从此第二如来总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