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经疏部 >

法华宗要(2)

第三明能诠用者。如法师品云。一切菩萨阿耨菩提皆属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此文正明是经胜用。用有二种。谓开及示。开者开于三乘方便之门。示者

  第三明能诠用者。如法师品云。一切菩萨阿耨菩提皆属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此文正明是经胜用。用有二种。谓开及示。开者开于三乘方便之门。示者示于一乘真实之相。总说虽然。于中有三。先开次示。第三合明开示之用。先明开义即有二种。谓所开之门及能开之用。所开之门即三乘教。此名方便略有四义。一者佛方便智之所说教。依主立名名方便教。二者即三乘教巧顺三机。持乘作名名方便教。三者为一乘教作前方便。因是后说一乘正教。对后正教名为方便。四者于一乘理权说方便非真实说。是方便义对真实说名为方便。依此四义故名方便。此名为门。有其二义。一者出义。诸子依此出三界故。二者入义。又依此教入一乘故。然门有二名。若言佛门人门。则门非佛人。若言板门竹门。则门是板竹。今三乘教名方便门者。同板竹门。门即方便。是故名为方便门也。开方便门。方便有其二义。若望出义说三乘时。开而不闭。望其入义说三之时。闭而不开。虽出三界未入一乘故。今说一乘教言。三是方便。方开方便门令入一乘故。如下文言。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此言正开方便之门。诸余言语例此可知。次明示用。于中亦二。先明所示。次明能示。所示之真实相。谓如前说。一乘人法。法相常住。道理究竟。天魔外道所不能破。三世诸佛所不能易。以是义故名真实相。而非三非一。无人无法。都无所得。如是正观乃名真实究竟一乘。所以然者。诸有所得无道无果不动不出。故知如前非三是一。能乘所乘人法之相不出四句。是有所得。云何说此为真实相。解云。此言不然。所以者何。若言非三是一不出四句故是有所得非究竟者。是则有得为非无得为是亦入四句故是有所得亦非正观。若言寄言说无所得而非如言取于无得是故无得不入四句者。他亦寄言假说一乘而非如言取于一乘所以一乘亦出四句。是故当知遂言俱非。不如言取二说无异
  问。若不取言皆为实者。彼三乘教亦应是实
  答。通义皆许。而有别义。以三乘教下都无三理一乘教下不无一理故。三是权。一乘是实。虽不无一而非有一。是故亦非有所得也。所示真实其相如是。能示□用有其二种。一者则开之示。如前开三是方便时。即知一乘是真实故。如开门时即见内物。二者异开之示。异前开三别说一乘。闻之得悟一乘义故。如以手□方见内物。如下文言。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如是等言是示真实相也。第三合明开示用者。一开示中合有四义。一者用前三为一用。前三乘之教即为一乘教故。二者将三致一。将彼三乘之人同致一乘果故。三者会三归一。会昔所说三乘因果还归于本一乘理故。四者破三立一。破彼所执三乘别趣以立同归一乘义故。此经具有如是四种胜用。故言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问。用三为一。将三致一。是二未知以何为证
  答。方便品言。佛以无数方便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此文正是用三为一之证也。又言。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此言正是将三致一之证也
  问。会三因果归本一者。为当三皆非实故归于一实耶。为当唯二非实故归于一实耶。若如后者。何故经言。我有方便力开示三乘法。若如前者。云何复言。唯是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答。或有说者。三皆非实。如前文说。而言一实二非真者。三中之一与无三之一俱。是佛乘。通说是实。余二不用开别言非实。由是义故二文不违。或有说者。唯二非实。如后文故。而说三乘皆方便者。于一实中加二非实合说为三。是三非实。如人手内实有一菓方便言三。三非是实无三菓故。考而论之。一菓是实。二是方便。有一菓故。如智度论云。于一佛乘开为三分。如人分一斗米以为三聚亦得言会三聚归一亦得言会二聚归。会三会二犹是一义不相违也。或有说者。前后二文各有异意。不可一会。所以然者。三乘之教有其二种。一者别教。二通教。别教三乘三皆非实。皆是方便。以彼教说三僧祇劫唯修四度。百劫之中修相好业。最后身中修于定惠。菩提树下成无上觉。如是因果以为佛乘。是故佛乘亦是方便。若论通教所说三乘。佛乘是实。定余二非真。以彼教说于十地中具修六度万行圆满致萨婆若。此萨婆若果不与三世合。如是因果究竟真实此为佛乘。岂是方便。是故当知二文意异。我有方便力开示三乘法者。是显别教所说三乘也。唯是一事实余二则非真者。是对通教所说三乘。其余诸文皆作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