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经疏部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第二十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第二十七卷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 疏。又此互出显佛净土十八圆满十五摄故下。第四别示义门。于中三。初摄十八圆满。二摄世界成就。三拣定所宗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第二十七卷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
  疏。又此互出显佛净土十八圆满十五摄故下。第四别示义门。于中三。初摄十八圆满。二摄世界成就。三拣定所宗。初中四。一总标。二列名。三正摄。四同异。今初总将二品之文。共摄十八圆满。疏言十八下第二列名文无次第及圆满言。而十八具足。一显色圆满。二形色圆满。三分量圆满。四方所圆满。五因圆满。六果圆满。七主。八辅翼。九眷属。十任持。十一事业。十二摄益。十三无畏。十四住处。十五路。十六乘。十七门。十八依持圆满。疏云何摄耶下。第三正明相摄先征。此具下释。释中文意皆是佛地论中之意。细寻可知。十八名相第五回向更当广释。此但举于此十五名摄彼十八。其有难者引经会释
  疏。劫住转变十八中无下。第四明同异通有四种同异。此有二门。一立名同异。如上别对中明二开合同异。亦如上说。然上体及佛住。各摄于二清净庄严各摄于三则四门摄十。余之八门各摄其一。则十二门以摄十八。即开合异也。三有无异。即是劫住及劫转变释无所以。略有二意。一以彼摄此。谓果摄劫住有刹之果。必有劫住之时分故。事业圆满摄此转变。菩萨神通如来作用皆转变故。二者不用彼摄何必定须十八圆满。加于此二以成二十数正圆满故。如以六通为十通等。谓劫住穷未来故下示于二种圆满之相。四从其无差别下明通局同异。彼十八事各各不同。今无差别通该十八。由无差别约融摄说。故令十八得圆满名。则此十四皆约随宜由此无差别故名圆满无差。既同下蹑迹生难。上云余十四事皆是随宜。故称各各。其无差别称实而说。令余圆满则无差别。非各各义。何以经云各各无差。今答此云所无差别事有多种故者。上经中明尘尘刹刹佛佛生生皆悉融摄事事相望。即云一一各各融摄。即是无差
  疏。若将此十对成就品下第二摄成就品摄前十八。共以二品皆为能摄。今此对前自分能所而得互摄
  疏。恐责繁不能具出。抄须尽理一一示之。此华藏品摄成就品者。此中趣入摄彼起具因缘及清净二事。以趣入即三解脱门可为刹因令刹净故。此中力持摄余三事。谓佛出劫住及劫转变以力持即是广大法喜。无佛从何得法喜耶。况有佛持。若佛不出但以食持。若佛出世即有法持。若以食持住时即少。若用法持住劫则长。二种力持皆通转变。法持则染变为净。食持则净变为染故。俱舍说三灾起时有二种因。一耽着美味。二者懒堕故。以食持净变为染。上以此二摄于彼五。五事全同故十具矣。若以成就摄华藏者。上以此二门摄于彼五。则以彼五摄于此二。此余三事谓方所分齐。并及行列彼何摄耶。即五同中依住形状二事所摄。以但有依住则有方所及行列故。但有形状则有分齐。则以彼七摄此五事。五事全同则十亦具故。于二处各举十事无所不收。巧显多端故互隐显。理实互出为显十八
  疏。又上诸文下第三拣定所宗可知
  疏。此彼相入亦颂趣入者故。上疏中释趣入义。以为此解。于中有二。先略属偈文。后皆入而无入下通释二偈入无入言。唯前偈中有义通后偈故致皆言。总有三意。初一反释通缘起相由及法性融通二门。约缘起门者。凡缘起法要有三义。一诸缘各异义。二互遍相资义。三俱存无碍义。今云入则坏缘起者。反释不入入则失缘则无诸缘各异之义。言不入则坏性用者。反释入义则不得不入。不入则不得力用交彻故。无互遍相资之义则坏用也。若具入不入则俱存无碍。成缘起门。言法性融通门者。即性之一字。凡法性融通要不坏相而即真性。入则坏缘起者无可相入。不入则坏性者。则性不遍一切法故。由不坏相而能普遍方是法性融通义也。二又要由不入方能入耳者。即顺释也。亦通二门唯就相说。若约缘起门要由诸缘历然不入方能相资遍相入耳。若约法性融通门者。要由事相历然方随理融入一切法故。说若唯约理无可即入。三又约体空下。亦顺明而双约性相。上第一义相即不入性即能入。今此一义独相独性俱不能入。要二相融方能入故。言若约体空则无来无入者。是若唯约性无可即入义。言约相不坏如本无差者。即若唯约事不能即入。上二皆是不入之义。言以性融相故得互入者。即释入义是显正义。谓不异理之一事全摄法性时。令彼不异理之多事随所依理。皆于一中同时现等。一事摄理既尔。多事摄理亦然。则一事随所依理。皆于多中同时顿现故得互入。是为法性融通门。如义分齐。疏海能有华故受华名者。以海名无边妙华光故。如莲华池池受华名华依于海取海底称者。海以摩尼王幢为底故。华名摩尼王庄严。如泥中华华受泥称。疏但有二百一十者。第一层一佛刹尘数世界。第二层二佛刹一上加二为三。第三层加三为六。第四层加四为十。第五层加五成十五。第六层加六成二十一。第七层加七成二十八。第八层加八成三十六。第九层加九成四十五。第十增加十为五十五。下十增有五十五。上十层一一渐加算数亦有五十五。而各有十。谓十一十二十三十四等。上十层更有一百。都有一百五十五。并下层五十五故。有二百一十矣。问既有二十层。何以但云十九佛刹为主刹耶。答以最下一层。但云一世界非一佛刹尘数世界。故云从此一界去。云此上过一佛刹微尘数世界至第二层故。二层共有一佛刹尘数刹耳。如竖二千钱为二十百。最下取一钱。如最下一刹此上过一百钱为第二层。方共一百。尔此上过一百至第三层。方是二百。至二十层方有一千九百文耳。故二十层成十九佛刹思之。疏下当会释者。即第三会能绕所绕类结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