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经疏部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第二十七卷(2)

疏。六眷属者。即经中云种种安布种种庄严。是辩眷属刹相状耳 疏。天为圆穹者。外典说天或谓有形。故云天形穹隆其形如[金*敖]故。天圆地方。若庄子

  疏。六眷属者。即经中云种种安布种种庄严。是辩眷属刹相状耳
  疏。天为圆穹者。外典说天或谓有形。故云天形穹隆其形如[金*敖]故。天圆地方。若庄子云天者自然也。则无形质
  疏。亦如法华云。梵王为众生之父者。即第六经药王本事品中云。譬如大梵天王。为一切众生之父。此经亦复如是。为一切众生之父。以梵王劫初时生。后有诸天下降梵王。凡夫皆悉妄计梵王为父。诸经论皆破为非。是外道计。今法华经如来自引以譬。法华岂佛不知是父为妄。故是世尊随俗说耳。今亦随俗说天有形于理何违。然今疏非不许静法之见。但己着在经小有可通。即为会释。不欲使人轻毁圣教耳
  疏。误译洛刹曩者。洛刹曩。此云相也。恶刹攞。此云字也。声势相近故使有误。梵本是室利跊蹉洛刹曩。合云吉祥海云相也
  疏。然此相以为下疏出古德。以吉祥海云为万。合云万相者。即结成静法正义。纵汝吉祥海云为万合言万相。不合云万字。疏此所结刹定是主刹者。以昔人云经言此一一世界者。此上二百一十佛刹尘数之刹耳。非此上不可说佛刹尘数之刹也。以二百一十尘数刹为所绕。两重绕竟方有不可说耳。故立理云。若不将此以会大数。一即此刹种中非唯有不可说刹尘数广大世界。二即三处说数相违。释曰。此上意云。若所绕已有不可说佛刹尘数。更加两重绕刹。则有众多不可说佛刹尘数刹也。言三处说数相违者。一是标中有不可说。二中间说但有二百一十三。是结文两重。能绕初则有不可说。后则有无量不可说。中间则不满不可说故相违也。此释亦似有理。而经此一一言远承于前二百一十殊已隔越文中既云如是有可不说佛刹微尘数佛刹。即云此一一世界各有十佛刹微尘数广大世界周匝围绕。明知合绕前不可说也。又以二百一十为所绕者。前中间说刹但超间。明有二百一十。望其文意直上十九佛刹尘数之刹。一一各有众多佛刹围绕。应有不可说不可说也。何者。且如最下一刹已有一佛刹微尘数佛刹围绕。向上过一佛刹微尘数世界。方至第二层一刹有二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此第一层向上至第二层中间诸刹。何以无绕刹。若无绕则刹网不成。故知。直上一佛刹尘数之刹。一一皆应有绕不能具说故。有超过举二十重耳。既最下层一刹有一佛刹尘数刹绕。此上次第二刹更加一刹为能绕。第三亦加一刹。如是渐上至百加百至千加千至万加万至满佛刹尘数。到第二层还加一佛刹微尘数刹为能绕故。有二佛刹尘数刹绕。如是乃至第二十层亦复如是一一渐增故。但直上至一佛刹尘数世界并其能绕。已有众多佛刹尘数个佛刹微尘数世界不可知数。且就一期之数云不可说耳。明知所绕定是主刹。若尔云何不与标文相违标文。但云一刹种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故。既加两重能绕有多多故。答此有二意。一言不可说者就主标耳。二者其两重能绕并不出不可说刹尘刹中。何者。观其文意但是诸刹互为主伴为相绕耳。如百人共聚一人为主则九十九人绕之。余九十九人一一为主时。皆得九十九人绕之。若不尔者。最下一刹已有一佛刹尘数世界围绕。此能绕刹更有两重能绕。已有不可说不可说刹尘数刹也。思之。明知互为主伴则本数不增。而疎言傍去者。经中现说下狭上阔如倒立浮图。仰安雁齿亦合更说上尖下广如正浮图。俯安雁齿则上下栉比皆悉周满。间无空处方为刹网。上下四周皆悉相当。经欲拣别诸重不能备举故。且增数说绕刹殊。又欲令斜望相当故为此说。所以梵网经云。世界不同犹如网孔。若但取二百一十以为所绕殊非得意疏。依此则似译人文繁理隐者。若言十佛刹但有三字。今云如上所说则有四字故为文繁。但云如上所说。言不分明即是理隐
  疏。若依前义则译者之妙。能绕所绕其数既多。但云如上则言省略故云妙耳。虽有二释。疏意存第二释。但用十佛刹尘数而为能绕。为顺经宗明无尽故。前后体势类皆然故。余如疏文细寻可见
  疏。俱舍云者。略其义耳。具足颂云。东毗提诃洲。其形如半月。三边如赡部。南边三百半。南赡部如车。三边各二千。南边三百半。西瞿陀尼洲。其相圆无缺。迳二千五百。周围此三倍。北俱卢畟方。面各二千等。东则北阔南狭。余可知。故结。云四洲相殊从今云如者。上举论为问。今为会释言全似此界者。此四洲安布是一佛居。今此世界同此四洲之界耳
  疏。此中文无标结大数等者。例中间海。如第八经末。第十经即以正喻依者。以众生身喻种种刹故。亦是以因喻缘者故。下六地云。业为田识为种。谓心即名言种为亲因缘名之为因。业如增上缘名之为缘。余如疏释。疏三一偈双明心业者标也。行即是业故释也。以心显故不释。谓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是由心异见刹不同。若行十善则见命不中夭。生于大富梵行之国是随业异见刹不同。此即双举因缘。亦双明王所。言亦喻众生同处异见者。佛本无二见银见金。刹本是一见净见秽。故螺髻所见如第六天宫。身子所见丘陵坑坎。疏初一粗坏细存等者。所现虽败恶即粗坏也。是变化土其处常坚固细存也。即自他受用上略属经文下出所以。坏由恶业者。法华云。是诸罪众生。以恶业因缘。过阿僧祇劫。不闻三宝名。言存由二因者标也。一约佛者。即自受用土。二善业者即他受用。兼变化净以业不同同处见异。故法华云。诸有修功德。柔和质直者。则皆见我身。在此而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