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经疏部 >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九卷(3)

复次迦叶譬如阿耨达池(至)如来亦尔出一切命 案。道生曰。以百姓寿为寿。感必出矣。出必无穷。若陂池也。法瑶曰。此明天人寿命。皆由佛化所得。故曰

  复次迦叶譬如阿耨达池(至)如来亦尔出一切命
  案。道生曰。以百姓寿为寿。感必出矣。出必无穷。若陂池也。法瑶曰。此明天人寿命。皆由佛化所得。故曰从如来命出一切命也。僧宗曰。前譬明入。今譬明出也。大品经言。一切天人。刹利大姓。乃至居士。一切皆由菩萨所化也。明因地之时。施一切命。化功则应还于化主。故至佛则常也
  迦叶譬如一切诸常法中(至)于诸常中最为第一
  案。智秀曰。上海譬虽明形待。因时之命。在果为极。未显终竟不尽。故以此譬。更明无尽如虚空
  迦叶譬如诸药醍醐第一(至)于众生中寿命第一
  案。智秀曰。赞叹常旨也。解由境生。不无除惑之功。故拟况醍醐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至)常宣妙法如注大雨
  案。僧宗曰。承机致请也。上乃明妙果是常。未明迹须必灭。今因迦叶致请。明丈六非实。以下况上。则本迹可知矣。宝亮曰。明理既竟。引四事证也。第一借近况远。第二明有常之名。根本在佛。第三引法性为证。第四明一体三宝。唯一极为证。此即第一也。智秀曰。答问显常。已明于前。此下第二。更举三缘为证。此第一引伏难也。既云常。则应常住。既不住。便是无常
  迦叶汝今不应于如来所(至)是故现舍入于涅槃
  案。宝亮曰。外道五通。尚能延促自在。岂况如来。具以自在。示同毒树
  迦叶当知佛是常法(至)既修集已广为人说
  案。智秀曰。此章中有两翻。第一难。第二答。答中有两阶。前正况答。此结劝
  尔时迦叶菩萨白佛言(至)微尘世性亦不现故
  案。僧亮曰。将说内行因果。先难果常也。若果不常现。云何得与世法别也。性者。异道计云。以冥初。为世间性也。法瑶曰。前明如来常理晓然。但据今日现入涅槃。似是虚妄。则与世间所说同也。若无以辨异。则致或者众。故发斯问。使画然有判也。僧宗曰。就答果中。有四章。第一寄言行相违。显本是常也。虽知是常。外道亦言有常。第二释常我之名。本在于佛。为外道所窃。今释其真伪。真则佛法涅槃。其体是常。常即法性。但昔涅槃。亦言法性。二教既同。事须洗释。故第三简今昔二名。同明法性。所明不同。昔明法性。但以单灭。今明法性。常而妙有。极果体圆。备三归之德。是故第四劝厉行人。使归依也。有何异有。诚知本当。但即事为灭也。如即外道。亦有空言。俱无事验。滞言之徒。无以取信。愿佛为释。使真伪有在也。智秀曰。此下第二意。举例重贵也。若同不现者。则应俱是无常
  佛告迦叶譬如长者
  案。僧亮曰。果不常现。迹不可辨。乃因譬以释之。此譬中有四分义。初譬佛在世。读诵得旨。修成佛也。第二譬佛始灭。得佛遗法。不解深义。犹得人天也。第三譬己智慧。又无慈悲。欲求自度。不解究竟。不成佛果也。第四求常之心。遂生耶见。见多者。则失人天。少则不失也。长者譬佛也。宝亮所释。与此同。唯合第四。为第三耳。僧宗开第四譬。为第五
  多有诸牛
  案。僧亮曰。经藏也。牛出五味。经生五果也
  同共一群
  案。僧亮曰。归一解脱也。僧宗曰。虽复十二部中。理味有异。然同一佛说也
  付放牧人
  案。僧亮曰。弘通菩萨
  令逐水草
  案。僧亮曰。受学弟子
  唯为醍醐不求乳酪
  案。僧亮曰。所谓诸佛为一大事因缘。出于世也。法瑶曰。人天为乳酪。二乘为生苏。菩萨为熟苏。唯佛为醍醐耳
  彼牧牛者构已自食
  案。僧亮曰。读诵得旨
  长者命终
  案。僧亮曰。佛涅槃也。此下第二譬也
  所有诸牛悉为群贼之所抄掠
  案。僧亮曰。凡夫不从经旨取解。喻之抄掠也。法瑶曰。外道盗窃遗余经法。谓之抄掠也。宝亮曰。虽复受持。捉相心强。多诸杂伪。不得真理
  贼得牛已无有妇女
  案。道生曰。作醍醐者。本是妇女所能。若从其受。必有成理。今云无者。譬无弘通之近。贤圣善友。所以无成
  即自构将得已而食
  案。道生曰。凡夫横取。凡有三焉。此其一也。虽复无师。藉以读诵之善。或受人天。而计之为福。横之一。僧亮曰。去圣曰近。由得人天资也。法瑶曰。虽无出要。亦得少善。譬构将也。宝亮曰。虽无慧方便。非不以相心受持
  尔时群贼各相谓言(至)名为世间第一上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