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经疏部 >

大般涅槃经义记 第六卷(9)

初中先戒次定后慧。戒中四句。一因前思惟便得正知。知由净戒。二因知正修故于未来戒常清净。三明修利。以戒净故常无憍慢邪见疑网。终不言佛毕竟涅

  初中先戒次定后慧。戒中四句。一因前思惟便得正知。知由净戒。二因知正修故于未来戒常清净。三明修利。以戒净故常无憍慢邪见疑网。终不言佛毕竟涅槃。四是名下结
  定中三句。一结前生后。戒即净已次修净定。二明修益。益有二种。一得正念不忘之益。次修定故正念不忘总以标举。所谓下别。一切有性是其理法。十二部经是其教法。诸佛世尊常乐我净是其果法。安住方等悉见佛性是其行法。于此四法忆而不忘。二得净慧证空之益。以修定故得十一空。此二合为第二修益。三是名下结
  慧中亦三。一结前生后。戒定已。备次修净慧。二明修益。以修慧故破四身见趣入出世。且约色说。初不计着身中有我即是不计色中我也。我中有身即是不计我中色也。是身是我即是不计色为我也。非身非我即是不计色为我所。就色既然。乃至就识类亦同尔。今此文中总就五阴故但说四。若就五阴历别论之便有二十。分别起处便有六十五种计我。相状如何。于五阴中先就色说。色阴望余有其十三。有人宣说色体是我即以为一。有人宣说色体非我但是我所。此我所中即有四种。有人宣说受阴为我。色阴与彼受我为所。乃至有人说识为我。色阴与彼识我为所故有四种。通前为五。有人宣说色者是其我之窟宅。我居其中。于此门中即有四种。有人宣说受阴为我来住色中。乃至有人说识为我来住色中。故有四种。通前为九。有人宣说我者是其色之窟宅。色住其中。于此门中亦有四种。有人宣说受阴是我色来入中。乃至有人说识是我色来住中故有四种。通前十三。最初我见。后之十二是我所见。色望余阴辩之既然。余阴相望辩之类尔。五阴之中各有十三。是故通说有六十五。此等诸见修慧悉断。三是名下结。此地前行唯得说三。不得分十。未见性故
  自下第二次明行修次第成义。初先略辩。迦叶言下问答广显。略中十阶。始从持戒乃至见性。准下少一得大涅槃。通彼合有十一阶矣。此十一中前十是因。后一是果。就前十中初四是其戒学差别。次二是定。后四是慧。然今文中先明持戒。次即就戒结异世间。后明不悔乃至见性。下复就之结异世间。前明戒中初先法说。以修慧故戒牢不动。次喻。后合。尔时下结。是名已下结异世间。下明不悔乃至见性及后结异。文显可知
  广中先问。下佛为辩。于中初先举失显得。即是明世异于出世。先辩后结。辩中初明世戒不净翻前第一。先总标举。何以下释。四义释之。为于有者凡夫持戒为三有果。所以不净。性不定者易可退败。不毕竟者体非精上。此三劣也。不能广益彰其狭也。次是下结。余无悔等文显可知
  菩萨净下辩胜过劣。即是出世异世间义。先辩后结。辩中初明菩萨戒净翻前第一清净戒者。戒非戒故翻前世间戒不清净。不取戒相名戒非戒。非为有者翻前为有。定者翻前性不定也。言毕竟者翻不毕竟。为众生者翻前不为。是名下结
  次明不悔。于中初法。次举三喻。下合显法
  次明欢喜。于中有三。第一正明持戒欢喜。初法次喻后合可知
  第二反举破戒不善对以显前。亦先法说。次喻。后合。三如牧牛下双就二人明忧明喜。初先立喻。譬如二女喻持犯人。牛喻如来。从佛受法名牧牛女。一持酪瓶一持浆瓶喻彼二人所受戒法。瓶喻自身。酪之与浆正喻戒法。破戒之人于所受中未有出生。如彼酪中未有出生故说为酪。持戒之人于所受中已多出生故说如浆。俱共至城齐心趣果。而欲卖者行因贸果。于路脚[跳-兆+殳]二瓶破者喻彼二人身坏命终。因尽脚跌。果丧瓶被。一喜一愁喻彼二人欣戚不同。持戒之人于所受戒已多出生。所失微少所以欢喜。破戒之人于所受戒未有出生。所失利大所以愁恼。下合显法。持戒破戒亦复如是合前二女。持戒心喜合持浆女。瓶破欢喜破戒不喜略不举合。次明悦乐。于中初明因喜生乐。迦叶言下对喜辩异。先问后辩。辩中四番。一约因别。二约果别。观于生死知已不受所以生喜。观大涅槃知已定得所以生乐。三就体别。下喜上乐。四约法。别有漏世共离之生喜。无漏不共得之生乐。余者可知。是名净戒非世间戒就初以结
  自下第三辩明菩萨能持所以。先辩后结。辩中具有六种五法。前四修始。次一修次。后一修成。就前四中初一五种是助戒法。先举后列。离五盖故是助定法。如别章释。后二五种是助慧法。所见清净离五见故明其离见。见净摄治。离见除障。身见边见邪见戒取及与见取是五见也。心无疑网离五疑故明其离疑。无疑摄治。离五除障。先举后列。修次摄成文显可知。是名已下结异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