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经疏部 >

大般涅槃经义记 第八卷(12)

初中有三。一直明佛性当有现无。二举偈证成。三释偈显成。前中初法次喻后合。法中初言佛与佛性虽无差别牒其难辞。现性与彼当果体同故曰无差。辩同

  初中有三。一直明佛性当有现无。二举偈证成。三释偈显成。前中初法次喻后合。法中初言佛与佛性虽无差别牒其难辞。现性与彼当果体同故曰无差。辩同兼异是以言虽。然诸众生悉未具者翻其难辞。众生未证故曰未具。凡皆未具是以言悉。以未具故必须修道。喻中四句。一立喻显法。二何以下释。三是故我下引证成喻。四何以下释。初中如人恶心害母喻有性因。害母之罪定入地狱如彼佛性定得菩提故取为喻。害已生悔喻有惑障。以善况恶。三业虽善故名狱人喻诸众生三业虽恶定得菩提。第二释中何故问也。定当堕故对问略释。是人虽无地狱阴等犹名狱人对问广释。第三列经第四释经。文显可知。下合显法。一切众生定得菩提故说有性明其当有。一切众生真未有下彰其现无。上来一段直明佛性当有现无
  以是义下举偈证成。先标说处。下列偈文。前之半偈自立道理明惑与性两法不并。下之半偈遮他异说明惑与性有无非恒。下释偈文。显成当有现无之义。于中初言有者三种泛举有义。次列三名。下就人辩辩中有三。一约三世明有不同。二以是义下举说证成一切有性。三乃至下别释罪人有佛性义。初中先明未来世有该通上下。一切众生未来皆当定得菩提故悉有性。次明现有唯论下人。下人现在唯有烦恼。是故现在无其相好果德佛性。下明过有偏论上人。上人过去有断烦恼。是故现在得见佛性。虽举三世为就前二明诸众生当有现无
  第二举说证皆有中。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有者释有通别。通则以前未来有故说一切生悉有佛性
  第三偏释罪人有中初先法说。次喻。后合。法中初言一阐提等亦有性者直明其有。前已宣说一切有性何须别说阐提等有。阐提谤法及五逆等有性难知故须别论。下重辩之。现无当有。言阐提等无有善法佛性亦善明其现无。举一阐提等余罪人。彼现无善果性亦善。故彼现在无有佛性。以未来有。故阐提等悉有性者明其当有。何以下释。以定得故说未来有。上来法说
  下次喻显人喻向前一阐提等。家有乳酪喻现有因。有人问下明当有果。酪实非下辩其有义
  下合显法。众生亦尔合前人也。悉皆有心合有乳酪。凡有心者定得菩提。合有人问汝有苏耶答言我有。以是义故我说一切悉有佛性合以定得故言有苏。凡有心者皆有真识觉知性故定得菩提。外草木等无真心故终无得义。此乃宣说能知之性。若论所知境界之性一切皆有不局有心
  自下第二一乘为性。先出性体。后明众生有而不见。前中初先辩二毕竟。后约论性辩二竟中先总标举。望小大极故名毕竟。因果不同故分二种。次列两名。因能严果故曰庄严。果德穷满称曰究竟。世及出世约位分毕。十地已还通名世间。皆是变易世间摄故。佛名出世。下辩体相。庄严是其六波罗蜜究竟一乘。下约性辩。文显可知
  下明众生有而不见。先明其有。以是我说一切有者正明其有。以是众生所得一乘为佛性故我说一切众生有之。一切众生悉有一乘释成有义。以无明下明诸众生不见所由。先法次喻后合可知
  自下第三首楞为性。先广辩相。后释名义。前中四段。一明首楞是其佛性。二一切众生悉有已下明诸众生有而不见。三首楞严有五名下彰首楞严名别不同显首楞严即是佛性。四一切众生具三定下还明众生有而不见。就初段中性即首楞会名显示。两名虽殊会体不别是以言即。性如醍醐辩所即性。性通因果。因似乳酪。果如醍醐。性即首楞故须辩之。即是一切诸佛母者彰性功能成即首楞。首楞严者此翻名为一切事竟。良以佛性是诸佛母能生一切诸佛德。故得即首楞一切事竟。首楞严故而令诸佛常乐我净。彰首楞严三昧功能成即佛性。以首楞严能令诸佛常乐我净。故即佛性佛母之义
  第二段中一切众生有首楞严明其当有。以不修故不能见者彰其不见
  第三段中初先法说。首楞五名总以标举。次列五名。虽举五名正欲明其是佛性义。随其所作处处得名总以结之。次以喻显。如一三昧得种种名。或名为禅。或名定根。如是非一。首楞如是辩法同喻
  第四段中先明一切众生具有。下明不见。前中一切具三种定泛以通举。谓上中下列其三名。下辩其相。上谓佛性显其初门。何故佛性得名上定。说首楞严为佛性故。以是故言一切有者就人明有。以说佛性为上定故一切有之。中者一切具足初禅显第二门。有缘能修无缘不能明得不定。下出其缘。所谓火灾及坏欲结以是故言一切具中就人结有。下者十中心数定者辩第三门。十地广辩如杂心论。想欲触慧念思解脱忆定及受是其十也。此十遍通一切心中名通大地。以是故言一切具下就人结有。虽辩中下意显上矣。上来明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