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释经论部·毗昙部 >

大智度论 第三十九卷(3)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身业不净口业不净意业不净 问曰。舍利弗智慧第一。何以故。不识身口意恶业。答曰。舍利弗。于声闻法中则知。菩萨事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身业不净口业不净意业不净
  问曰。舍利弗智慧第一。何以故。不识身口意恶业。答曰。舍利弗。于声闻法中则知。菩萨事异故不知。如说若菩萨生声闻辟支佛心。是为菩萨破戒。以是故舍利弗疑。不知何者是菩萨罪非罪。复次舍利弗。知身三不善道口四不善道意三不善道。是为身口意罪。此中佛答。若菩萨取身口意相。是则为菩萨身口意罪。如是等因缘故。舍利弗问
  佛告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作是念。是身是口是意如是取相作缘。舍利弗。是名菩萨身口意罪。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得身不得口不得意。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若得身得口得意。用是得身口意故。能生悭心犯戒心嗔心懈怠心乱心痴心。当知是菩萨行六波罗蜜时。不能除身口意粗业
  释曰。佛示舍利弗。法空中菩萨不见是三业。是为无罪。若见是三业是为罪。声闻法中十不善道。是为罪业。摩诃衍中见有身口意所作是为罪。所以者何。有作有见。作者见者皆是虚诳故。粗人则粗罪细人则细罪。如离欲界欲时五欲五盖为恶罪。初禅摄善觉观为无罪。离初禅入二禅时觉观为罪。二禅所摄义憙为无罪。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亦如是。入诸法实相中。一切诸观诸见诸法皆名为罪。小乘人畏三恶道故。以十不善业为罪。大乘人以一切能生着心取相法与三解脱门相违者名为罪。以是事异故名为大乘。若见有是三业虽不起恶。亦不名牢固。不见是身口意是三业根本。是为牢固。是菩萨法空故不见是三事。用是三事起悭贪相犯戒相嗔恚相懈怠相散乱相愚痴相。因无故果亦无。如无树则无荫。若能如是观者。则能除身口意粗业。问曰。先说罪业今何以故言粗业。答曰。粗业罪业无异。罪即是粗不名为细。复次声闻人以身口不善业名为粗。意不善业名为细。嗔恚邪见等诸结使名为粗罪。爱慢等结使名为细罪。三恶觉所谓欲觉嗔觉恼觉名为粗。亲里觉国土觉不死觉名为细。但善觉名为微细。于摩诃衍中尽皆为粗以是故此说粗罪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除身口意粗业。佛告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不得身不得口不得意。如是菩萨摩诃萨能除身口意粗业。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十善道。不生声闻心不生辟支佛心。如是菩萨摩诃萨能除身口意粗业
  问曰。何等身口意细业与相违者为粗。答曰。如前所说者是。复次凡夫人业于声闻业为粗。声闻业于大乘为粗。复次垢业为粗。非垢业为细。能生苦受因缘业为粗。不生苦受因缘业为细。有觉有观业为粗无觉无观业为细。复次见我乃至知者见者为粗。若不见我乃至知者见者。但见三业处五众十二入十八界为细。复次有所见者名为粗。无所见者名为细。以是故佛告舍利弗。若菩萨不得身口意。是时则除三粗业。复次初发意住毕竟空中一切法不可得。而常行十善道。不起声闻辟支佛心。以不取相心。一切诸善根。皆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除身口意粗业罪名为清净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净佛道时。行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是名菩萨摩诃萨除身口意粗业。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萨摩诃萨佛道。佛告舍利弗。佛道者。若菩萨摩诃萨不得身不得口不得意。不得檀波罗蜜。乃至不得般若波罗蜜。不得声闻辟支佛。不得菩萨不得佛。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佛道。所谓一切诸法不可得故
  释曰。是菩萨依六波罗蜜总相净佛道。问曰。舍利弗从佛闻除三恶三粗。即是净佛道。今何以更问。答曰。先说三业清净相。今说一切法清净相。先略说今说别相。先但不得三业。今不得六波罗蜜诸贤圣菩萨及佛。是名净佛道。一切法皆不可得故。不得身。乃至不得般若波罗蜜。是名法空。不得声闻乃至佛。是名众生空。菩萨住是二空中渐得一切不可得空。不可得空即是诸法实相。是不可得空义如先十八空中说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无能坏者。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无能坏者。佛告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不念有色乃至识。不念有眼乃至意。不念有色乃至法。不念有眼界乃至法界。不念有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不念有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不念有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念有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不念有辟支佛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行增益六波罗蜜无能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