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释经论部·毗昙部 >

金刚仙论 第三卷

金刚仙论 第三卷 自此以下。尊者须菩提生疑致问 须菩提白佛言。颇有众生。未来世于此修多罗生实相等者。自此以下有二段经。是大段第六名为我空法空分也。此亦名住放辨才段。所
 金刚仙论 第三卷
  自此以下。尊者须菩提生疑致问
  须菩提白佛言。颇有众生。未来世于此修多罗生实相等者。自此以下有二段经。是大段第六名为我空法空分也。此亦名住放辨才段。所以名我空法空者。就对计我四句。明无我四句。以释我空。明能信菩萨于众生五阴中。解从本以来无定实神我众生寿命等四以之为我。又无定实五阴因缘以为我所。以不见定性。我所可以除荡。故名我空。法空者。就对法中四句。以明法空。上我空。直见生阴定性我无定性。所犹未空生阴因缘法体。今明此生阴非直无有定实神我。其体生灭因缘虚妄。本来寂静乃至假名亦无。故名法空。又知佛性真如古今一定体无方相。亦名法空也
  亦名任放辨才段。所以名任放辨才者。明诸佛菩萨得不妄陀罗尼自在辨才。故能随问而答。超越解释前后任意。义不相违。故曰任放辨才。就此段中。有任放辨才义故。名任放辨才段也
  亦得名有能信者分。以此段中明三种人能信此经故也。此经以何次第起。上第四段中。明不住相行于布施。说因深义。第五段中。辨如来非有为相。说果深义。有人生疑。如来说法非直为利现坐大众。乃亦被益未来像法众生。然现坐大众亲睹如来。复是久行大士。善根淳厚智慧深妙。是人于此深经。可容生信。未来世众生。善根微薄智慧鲜少。于此因果深经。不能生信。若尔则为如来空说无益。云何如来得言不空说法也。若空说无益。如来则非一切智人。如是因果二种甚深修多罗。未来末世为当有人能信。为无人能信也。有如此疑故。须菩提腾大众疑意。故白佛言。于如来灭后恶世之中。颇有众生。能信此经以之为实相不也。佛下答有人能信。明于未来恶世有持戒修福德智慧者三人。能信此经生于实相。故次明也
  应问能信之人乃有其三何故单以我法二空。[标*寸]第六段名者。明持戒修福德二人。在于地前。仰习二空。闻中生信。有智慧人。乃是初地以上现见我法二空。证中生信。然前之二人。虽未现证。以其亦同观二空。仿佛见理故。俱列为能信之人。今明虽有三人能信。但遂三人所观胜境为名。故曰我空法空分也。然今将欲道有人能信。故先遮言莫作是说。明未来恶世中有人能信此经。不应问言颇有人能生信不也
  须菩提既闻如来遮言莫作是说。即复生疑。我今不解佛意。为当一向无人能信直止我令默。为有人能信而止我令谛听也。故佛答有言。有者明有人能信也。虽云有人能信。未知何等人能信故。即云未来世有菩萨能信。又此菩萨有何等德行观何境界故。能信此经也。故次云有持戒修福德智慧也。此总明三种人有能信之德。所以名持戒者。明此人已久供诸佛。曾闻此金刚般若及以余大乘经。于中生信受持读诵如说修行。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发菩提心。慎教修行者。乃名真实究竟持戒。非唯持律仪戒者为持戒也。福德者明此菩萨于诸佛所。广以珍财奉施。修波罗蜜行。名福德也。此之二人。在于地前。闻中仰信。智慧者。明此人已僧祇行满。道登初地。现见我法二空。自证而信。名有智慧也。明此三人于斯经能生实相之信也。此言实相者。明彼三种人。能信上不取相行是无相之因实能感无为法法身。亦信无为法身是无相之果真实不虚。能生实相之解。故言以此为实也。然上虽总出三人能信之德。明前二种人在于地前闻中生信。有智慧人地上证信。然此前二人。若在地前。此人为曾供养诸佛发菩提心已修行未故信。为当未修行来而能信此经也。若曾供养诸佛久修行来者。为当供养几许佛来也。故佛告须菩提。当知彼菩萨非于一佛二三四五佛所供养种善根来也。然就三人之中。先别明前二人非近修行来具能信之德也。此经正直尔泛明斯二人能信之德。不可定指在习种性性种道种性中。以其义通上下故也。一二三四五佛所修供养者。此别出持戒人。明彼菩萨能信此经。如此经如说修行称可圣心。名为第一供养。非谓香华等为供养也。又非一二三四五佛所种善根者。广以衣服珍宝财物等。奉施诸佛。修波罗蜜行。名为有福德人也。于无量诸佛所。修行供养种善根者。直云非一二三四五佛所修行供养种善根。未知几许佛所。今者明此人已于无量百千万乃至不可说不可说诸佛所。持戒修福德来。非是近行之人能生信也。乃至一念能生净信者。此并明二人。久供养诸佛殖因来远。于此深经能生信心。此是闻中仿佛信。非证信也。然此一念信决定不退。无有疑浊。尚得名为净信。况多时也。上如来虽答此二种人曾供诸佛能信此经。然大众犹有疑心言。何故此人供养诸佛乃多。而唯言生一念信。此则太少。尔未知此二人。为决定能信此经。为不能信。故佛答如来悉知见是诸众生。明如来自云我是一切种智人。凡有所说。此了了知终不虚说。汝等应信我语勿生疑也。今言悉知者。以现智知。悉见者。以佛眼见也。知之与见。乃理通三种人。今始明前二人。未明第三人。何故此中已明者。是任放辨才。前后随意明也。然诸佛菩萨得自在陀罗尼故。说则当理。前后随意。超越说法。而文义俱顺。不失次第亦不相违皆。不同凡夫二乘要次第诵设越诵则失也。亦得言但知见前二人不论第三人也。何以得知。义该三人。下论释时解三种人竟。然后方释悉知悉见故。知任放辨才者前后随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