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释经论部·毗昙部 >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第十六卷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第十六卷 婆薮盘豆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分别圣道果人品第六之一 此义已说。谓如灭得名永断智。复次此义。偈曰。烦恼灭已说。由见修四谛。释曰。诸烦恼有二种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第十六卷
  婆薮盘豆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分别圣道果人品第六之一
  此义已说。谓如灭得名永断智。复次此义。偈曰。烦恼灭已说。由见修四谛。释曰。诸烦恼有二种。一由见谛所灭。二由修道所灭。此义于前已广说。彼灭亦尔。见修二道今当说。此二道为是有流。为是无流。是故说此言。偈曰。修道有二种。见道唯无流。释曰。云何修道有二种。由依世修及依出世修故。见道一向是出世。能对治三界惑故。复能一时灭见谛所灭九品惑故。何以故。世道无如此能。由惑强道弱故。前已说由见四谛。何法名四谛。偈曰。已说谛有四。释曰。何处说。于分别有流无流法中。云何说。如偈言。无流法圣道。此约自名说。灭谛亦已说。如偈言。择灭谓永离。各各对诸结。苦谛集谛亦已说。如偈言。苦集谛世间。见处及三有。四谛次第为如前所说不。说非。虽然复有别义。偈曰。谓苦谛集谛。灭道谛亦尔。释曰。此中是彼次第。如前所说。四谛体性。今说亦尔。为显此义故有尔言。不复重释。偈曰。对正观次第。释曰。若观先缘此谛起。依观立此谛为先。后三亦尔。若不尔应先说因次后说果。何以故。有余法随生立次第。譬如念处及定等。有余法随显相说次第。如说正勤。何以故。无此定义。谓先起欲为灭已生。后起欲为令未生不生。有余法随正说立次第。譬如八分圣道等。今说四谛。随修对正观次第。复有何因。修观有如此次第。是爱着处于处能缚。能所缚解脱。因此求解脱。观察位中初发观次第如此故。先简择苦。此苦以何法为因。故次简择集。此苦以何法为灭。故次简择灭。此灭以何法为道。故次简择道。譬如先观病次寻思病因缘及灭病药。于经中。佛世尊所显。四谛譬如此于何经中。医譬经中。经言。若医与四分德相应。能拔治他刺。何者四分德。一识病。二识病因缘。三识病灭。四识治病药。广说如经。如观察位中次第。简择四谛。修观位中。见四谛次第亦尔。由先习利故。譬如于己所见地无碍纵马令走。对正观者。此句何义。趣向正觉为义。云何此唯无流非有流。由此趣向于涅槃缘真实境起故名正。未曾知知故名觉。如实能通清净境故。此中是果取阴名苦谛。因取阴名集谛。从此聚集苦生故。是故此二谛。由果因义异故名有异不由物异。灭道二谛不但由名异。亦由物异。于经中说有四圣谛。此说有何义。此法唯是圣人谛。是故经说名圣谛。若尔此四于余人是妄。不于一切人皆是谛。以无颠倒故。此中如圣人观。彼余人不能如此观故。说此唯于圣人是谛。于非圣人则非。由颠倒观故。如偈言
  圣人说是乐余人说为苦
  余人说是净圣人说为苦
  有二谛唯圣谛。有三谛圣非圣谛。余师说如此。若受一分是苦自性。云何说一切有为有流皆名苦谛。偈曰。苦由三苦应。如理皆无余。可爱非可爱。及余有流行。释曰。苦类有三。一苦苦类。二行苦类。三坏苦类。无余与二苦如理相应故。是故一切有为有流皆是苦。此中可爱由坏苦故苦。非可爱由苦苦故苦。异此二所余由行苦故苦。何者为可爱非可爱非二。谓三受如次第。由三受相应故。一切有为有流。得可爱非可爱等名。何以故。此乐受变异即是苦。如经言。乐受生时乐。住时乐。坏时苦。苦受由性故苦。谓生时苦住时苦。不苦不乐受。由行故苦。因缘所生起故。如经言。若无常即是苦。如受与受相应有为法。亦应说如此。有余师说。苦受唯由苦类故苦。乐受唯由坏故苦。乃至行苦亦尔。由可爱非可爱不遍故。故此二名不具分苦。一切有为由行苦故皆是苦。前二受亦由行苦故苦。故此一名具分苦。此苦唯圣人能见。此中说偈
  譬如一睫毛在掌人不觉
  此若落眼中作损及不安
  凡夫如手掌不觉行苦睫
  圣人如眼睛由此生厌怖
  何以故。凡夫众生于阿毗指五阴生苦怖意。亦不及圣人于有顶诸阴生苦怖意。若尔于道谛应立行苦义。由是有为故。是义不然。何以故。苦是违逆意为相。故道非苦。何以故。此道生起。不违圣人意故。能引得一切苦灭尽故。若圣人由寂静相观察涅槃。是法由苦相圣人观之为苦。唯此法灭圣人观为寂静。于诸法中若有乐受。云何说唯苦圣谛。由乐少故。譬如乌豆聚中亦有绿豆而说为乌豆聚。余师说如此。何以故。何智慧人。由以冷水稍稍浇痈所生轻乐。计痈为乐。此中余部师说偈
  由能为苦因与众苦杂故
  由苦所爱故故说乐为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