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释经论部·毗昙部 >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第十六卷(3)

已知行无常复观彼变异 故说诸受苦正遍觉智者 是汝所言。于苦计执乐想。说名颠倒。故知无乐。是义不然。何以故。此言是不了义说。世间有乐想。于受

  已知行无常复观彼变异
  故说诸受苦正遍觉智者
  是汝所言。于苦计执乐想。说名颠倒。故知无乐。是义不然。何以故。此言是不了义说。世间有乐想。于受欲尘及生处中。此中乐受。由别道理有苦。若见此一向乐。是见名颠倒。欲尘少乐多苦。一向观有乐名颠倒。生处亦尔。是故由此证拨无乐。此义不成。若由自性一切受皆苦。复说受有三。此言有何功德。若汝言由随顺世间故说。是义不然。何以故。一切受皆苦。此言由别意说故。复次由说真实言。如经云。是乐根是喜根。应见此名乐受。是苦根是忧根。应见此名苦受。如此广说已。若人如此。由如实正智观察五根。此人即灭离三结如此等。云何世间分别苦受有三品。若汝言于下上中品中。如次第世间起乐受等意。是义不然乐亦有三品故。于轻品得苦中。应起最上品乐意。若人正受香味触等胜类所生乐。是时受何苦。正受轻苦。于轻苦中起乐心。若尔此轻苦受未生时及灭时。应生最上品乐意。由苦灭无余故。欲尘乐现前时。应说如此。复次此执云何与理相应。谓于轻品苦受中明了最重领起。于中品苦受中而不分明。复次于三定乐受是轻苦。从第四定以上非苦非乐受。是中苦此执云何如理。谓于轻品等苦中分别乐受等。佛世尊说云。摩诃那摩。若色但苦非乐。非乐所随。广说如经。是故知有乐受。但不成就。不可由如汝所引经无乐受义得成。是汝所言。由乐因不定故无乐。是义不然。由不解因义故说此言。何以故。诸尘观依止位差别。成为乐因。或成苦因。不但唯尘。若至此依止位差别。诸尘必成乐因。无时至此不成乐因。是故可立乐因为定。譬如火势。观应熟饮食位差别成为美熟因。此火势即是美熟因。若至此应熟饮食位差别必成美熟因。无时至此不成美熟因。于定中乐因云何不定。是汝所言。于苦对治由起乐想者。是义不然此执于前已破。若人是时正用胜品香等。差别所生乐受。是人于对治中生乐想。若此苦未生及以灭。此乐想应最分明起。于定乐中若生乐想。是何对治。于担重易肩中别位所生必有乐受。乃至如此相身位未灭。若不尔最后乐想。应最重起。如此疲极人转威仪中。应知亦尔。是汝所言。后时云何起苦想。若不从初渐渐生苦。是义不然。由身变异差别。譬如酒等初味甜后味酢。是故乐受定有。此义应成。由三苦相应故。一切有流皆苦。是所说集谛即是苦谛。此言与经相违。何以故。于经中说唯贪爱为集。由贪爱胜故。经中说为集。不拨所余诸法为集。此义云何可知。由于余处亦说别法为集故。佛世尊说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