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释经论部·毗昙部 >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 第三卷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 第三卷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辩本事品第二之三 如是已说诸蕴次第。于界处中应先辩说六根次第。由斯境识次第可知。眼等何缘如是次第。颂曰 前五境唯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 第三卷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辩本事品第二之三
  如是已说诸蕴次第。于界处中应先辩说六根次第。由斯境识次第可知。眼等何缘如是次第。颂曰
  前五境唯现四境唯所造
  余用远速明或随处次第
  论曰。于六根中眼等前五唯取现境。是故先说。意境不定三世无为。或唯取一。或二三四。是故后说。境决定者。用无杂乱其相分明。所以先说。境不定者。用有杂乱相不分明。所以后说。所言四境唯所造者。前流至此五中前四境唯所造。是故先说。身境不定大种造色俱为境故。所以后说。或时身根唯取大种。或时身根唯取所造。或时身根俱取二种。是故身识。有说。极多缘五触起。谓四大种滑等随一。有说。极多缘十一起。余谓前四。如其所应用远速明。是故先说。谓眼耳根取远境故。在二先说。二中眼用远故先说。如远丛林风等所击现观摇动不闻声故。又眼用速先远见人。撞击钟鼓后闻声故。鼻舌两根用俱非远。先说鼻者。由速明故。如对香美诸饮食时。鼻先嗅香舌后尝味。如是且约境定不定用远速明辩根次第。或于身中随所依处安布上下说根次第。传说身中眼处最上。又显在面。是故先说。耳鼻舌根依处渐下。身处多下意无方处。有即依止五根生者。故最后说。岂不理实。鼻根极微。住鼻頞中。非居眼下。如说三根横作行列处无高下。如冠花鬘。理实应尔。然经主意。就根依处假说如此。经主或言。似通余释。故今于此别作颂文
  前五用先起五用初二远
  三用初二明或随处次第
  于六根中。眼等前五于色等境先起作用。意后方生。是故先说。如本论言色等五境。五识先受意识后知。为自识依及取自境。应知俱是眼等功用。于五根中初二用远境不合故。所以先说。二中眼用复远于耳。引事如前。是故先说。鼻等三用初二分明。故鼻居先舌次身后。如鼻于香能取微细。舌于甘苦则不如是。如舌于味能取微细。身于冷暖则不如是。随处次第释不异前。如是已说处界次第。即于此中应更思择。何缘十处体皆是色。惟于一种立色处名。又十二处体皆是法。唯于一处立法处名。颂曰
  为差别最胜摄多增上法
  故一处名色一名为法处
  论曰。虽十二处十色皆法。而为差别一立总名。言差别者。谓各别处。若色法性等故名同。是则处名应二或一。诸弟子等。由此总名唯应总知。不了别相。为令了知境及有境种种差别。故立异名。由是如来于其声等眼等色上立别义名。色处更无别义名故。总名即别。如能作因诸立别名。为显别义。此显别义。故即别名。法处亦尔。言最胜者。由二因缘。唯色处中色相最胜。一有见故可示在此在彼差别。二有对故。手等触时即便变坏。又多种故。三眼境故。世共于此立色名故诸大论师。非于声等立色名故。唯一名色于法处中摄受想等众多法故。应立通名。若离通名。云何能摄多别相法同为一处。又于此中摄多品类。法名诸法。故立法名。谓择法觉支法智法随念法证净法念住法无碍解法宝法归。此等法名有无量种。一切摄在此法处中。故独名法。又增上法。所谓涅槃。此中摄故。独名为法。诸契经中有余种种蕴及处界名想可得。皆在此摄。如应当知。且辩摄余诸蕴名想。颂曰
  牟尼说法蕴数有八十千
  彼体语或名此色行蕴摄
  论曰。有说。佛教语为自体。彼说法蕴皆色蕴摄。语用音声为自性故。有说。佛教名为自体。彼说法蕴皆行蕴摄。名不相应行为性故。语教异名。教容是语。名教别体教何是名。彼作是释。要由有名乃说为教。是故佛教体即是名。所以者何。诠义如实。故名佛教。名能诠义。故教是名。由是佛教定名为体。举名为首以摄句文。齐何应知诸法蕴量。颂曰
  有言诸法蕴量如彼论说
  或随蕴等言如实行对治
  论曰。有诸师言。八万法蕴一一量等法蕴足论。谓彼一一有六千颂。如对法中法蕴足论。或说法蕴随蕴等言。一一差别数有八万。谓蕴处界缘起谛食静虑无量无色解脱胜处遍处觉品神通无诤愿智无碍解等。一一教门名一法蕴。如实说者。所化有情有贪嗔痴我慢身见及寻思等八万行别。为对治彼八万行故。世尊宣说八万法蕴。谓说不净慈悲缘起无常想空持息念等诸对治门。此即顺显随蕴等言。无蕴等言不为对治有情病行唐捐而说。如彼所说八万法蕴。皆此五中二蕴所摄。如是余处诸蕴处界类亦应然。颂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