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释经论部·毗昙部 >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 第三卷(4)

说五无分别由计度随念 以意地散慧意诸念为体 论曰。分别有三。一自性分别。二计度分别。三随念分别。由五识身虽有自性。而无余二。说无分别。如一

  说五无分别由计度随念
  以意地散慧意诸念为体
  论曰。分别有三。一自性分别。二计度分别。三随念分别。由五识身虽有自性。而无余二。说无分别。如一足马名为无足。故虽有一而得名无。岂不意识有唯一种。分别相应由依意识。总类具三说有分别。自性分别体唯是寻。后心所中自当辩释。余二分别如其次第。意地散慧诸念为体。散言简定意识相应。散慧名为计度分别。定中不能计度境故。非定中慧能于所缘。如此如是计度而转。故于此中简定取散。若定若散意识相应诸念名为随念分别。明记所缘用均等故。五识虽与念慧相应。择记用微故唯取意。夫分别者。推求行相。故说寻为自性分别。简择明记片似顺寻。故分别名亦通慧念。由此三行差别摄持。皆令于境明了转异。于已了境遮简行生。故分别名不通于想。于未了境不能印持。故分别名不通胜解。若在欲界及初静虑。不定意识具三分别。若初静虑在定意识及上散心。各二分别。上地意识若在定中及五识身。各一分别。如是已说有寻伺等。十八界中几有所缘。几无所缘。几有执受。几无执受。颂曰
  七心法界半有所缘余无
  前八界及声无执受余二
  论曰。六识意界及法界摄诸心所法名有所缘。有所缘故。如人有子。所缘所行及与境界名义差别。余十色界及法界摄不相应法名无所缘。义准成故。应知五识无分别故。缘实极微和集为境。不缘和合非和合名别目少法可为无分别识所取境成。于多法中起一增语。言说转故名为和合。五识不缘增语为境。是故和合非五所缘。如是已说有所缘等。十八界中九无执受。何等为九。谓前所说七有所缘并全法界。此八及声皆无执受。颂中及言具含二义。一显总集。谓八及声总无执受。二显异门。谓余师说。不离根声亦有执受。余九通二。谓五色根色香味触。云何通二。眼等五根。住现在世名有执受。过去未来名无执受。色香味触。住现在世不离五根名有执受。过去未来及住现在非不离根名无执受。是故九界各通二门。何等名为有执受相。本论中说。己身所摄名有执受。此复云何。谓心心所执为己有。即心心所共所执持。摄为依处名有执受。损益展转更相随故。若尔色等即应一向名无执受。心心所法不依彼故。非根性故。不尔色等若不离根虽非所依。而是心等之所亲辅。故无此失。如是已说有执受等。十八界中几大种性。几所造性。几可积集。几非积集。颂曰
  触界中有二余九色所造
  法一分亦然十色可积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