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史传部 >

佛祖历代通载 第十五卷

佛祖历代通载 第十五卷 嘉兴路大中祥符禅寺住持华亭念常集 唐 (一 丙戌) 宪宗纯改元和(顺宗长子。以北突厥承瓘为招讨使。白居易陈自中官为统帅者。天下安宁。咸谓中兴之主。北方
佛祖历代通载 第十五卷
  嘉兴路大中祥符禅寺住持华亭念常集
  唐
  (一 丙戌) 宪宗纯改元和(顺宗长子。以北突厥承瓘为招讨使。白居易陈自中官为统帅者。天下安宁。咸谓中兴之主。北方天帝降梦。令兴佛法。帝不承命。爱服丹药。致性燥急。后为中官陈弘志弑之。寿四十三岁。葬于景陵时有名贤柳子厚韩退之元微之刘禹锡白居易等。在位十五年)
  (二) 信州鹅湖大义禅师者。衢州须江人也。姓徐氏。李翱尝问师。大悲用千手眼作么。师云。今上用公作么。有一僧乞置塔。李尚书问云。教中不许将尸塔下过。又作么生。无对。僧却来问师。师云。他得大阐提。上诏入内。于麟德殿论议。有一法师。问。如何是四谛。师云。圣上一帝。三帝何在。又问。欲界无禅。禅居色界。此土凭何而立禅。师云。法师只知欲界无禅。不知禅界无欲。法师云。如何是禅。师以手点空。法师无对。帝云。法师讲无穷经论。只这一点尚不奈何。师却问诸硕德曰。行住坐卧毕竟以何为道。有对曰。知者是道。师曰。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识识。安得知者是道乎。有对。无分别是道。师曰。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安得无分别是道乎。有对。四禅八定是道。师曰。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安在四禅八定是道邪。众皆杜口。师又举。顺帝问尸利禅师。大师众生如何见性成佛。尸利云。佛性犹如水中月。可见不可取。因谓帝曰。佛性非见必见。水中月如何攫取。帝乃问。何者是佛性。师对曰。不离陛下所问。帝默契真宗
  (三) 益加钦重。师于元和十三年正月七日归寂。寿七十四。敕谥惠觉禅师见性之塔
  时寒山子者。不知其氏族乡里。隐于台州唐兴县寒岩。故父老以寒山子称之。为人臞野。好冠桦皮冠着木屐。裘衲褴缕状若风狂。笑歌自若。其所居近天台国清寺。寺僧丰干者。亦非常人也。每自薪水力于杵臼。以给众用。与寒山子为方外友。先是丰干行赤城道中。闻儿啼草菜间。视之见孩童十余岁。问其出处初无言对。心异之。引归寺令扫除。以其得之于野。因名拾得。既长头陀苦行精敏绝伦。甚为丰干寒山所器。与之偕游。三人者相得欢甚。寺僧皆讶之。然中心疑而莫之省也。拾得日常涤器冀有残[月*肃]。着以筒留饵寒山。二子皆能诗。或时戏村保。寓事感怀辄有诗以见意。或书石壁。或树叶间。或酒肆中。语皆超迈绝尘。虽古名流未能仿佛也。自述云元非隐逸士。自号山林人。在鲁蒙白帻。旦爱裹疏巾。道有巢许操。耻为尧舜臣。猕猴罩帽子。非学辟风尘。又曰。欲得安居处。寒山可长保。微风吹幽松。近听声愈好。下有斑白人。喃喃诵黄老。十年归不得。忘却来时道。又曰。有身与无身。是我复非我。如此审思量。迁延倚岩坐。足间青草生。顶上红尘堕。以见世间人。灵床施酒果。又曰。玉堂挂珠帘。中有婵娟子。颜貌胜神仙。容华若桃李。东家春雾合。西舍秋风起。更足三十年。还如甘蔗滓。其句语若此者甚伙。拾得尝掌供献。至食时对佛而食。又于憍陈如像前诃斥之曰。小根败种何为者耶。寺僧深怪之。不使直供。又伽蓝神粥饭多为乌鸢所残。拾得杖击神而嫚骂曰。汝食犹不能护。焉能护伽蓝乎。神遍梦寺僧曰。拾得鞭我。至旦互以语及。一一皆同。志是众骇之。丰干出云游。贞元末闾丘胤出守台州。欲之官我病头风。名医莫差。丰干偶至其家。自谓善疗此疾。闾丘闻而见之。干命水噀濡之。须臾所苦顿除。因是大喜甚加敬焉。问所从来。曰天台国清。曰彼有贤达者不。曰有之。然不可以世故求也。寒山拾得师利普贤示迹。二子混干国清。公若之官当就见。不宜后也。闾丘南来上事未久。入寺访丰干遗迹。但见茆宇萧条虎伏舍侧。复入寺谒二大士。寺僧引至后厨。闾丘拜谒二大士。起走曰。饶舌弥陀汝不识。礼我何为。遽返寒岩。次日闾丘令遗赠。寒山见使至骂曰。贼贼。遂隐入岩石。拾得亦潜去。后不知终
  (四 子亥) 荆州城东天皇道悟禅师。协律郎符载撰碑。其略云。姓张氏。婺州东阳人。十四出家。依明州大德祝发。二十五受戒于杭州竹林寺。初参国一服勤五年。大历十一年隐于大梅山。建中初谒江西马祖。二年参石头。乃大悟。遂隐当阳紫陵山。后于荆南城东有天皇寺。顷因火废。僧灵鉴将谋修复。乃曰。苟得悟禅师为化主必能福我。时江陵尹右仆射裴公稽首问法。致礼迎至。师素不迎送。客无贵贱皆坐而揖之。裴愈加敬。石头之道贻盛于此。师患背痛。临终大众问疾。师蓦召典座近前。师曰。会么。对曰。不会。师拈枕子抛于地上。即便告寂。寿六十。坐三十五夏。法嗣三世。曰惠真。曰幽间。曰文贲。实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