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法苑珠林 第十卷(6)

观见世间是灭法 欲求无尽涅槃处 怨亲已作平等心 世间不行欲等事 随依山林及树下 或复冢间露地居 舍于一切诸有为 谛观真如乞食活 尔时太子为敬法故。

  观见世间是灭法  欲求无尽涅槃处
  怨亲已作平等心  世间不行欲等事
  随依山林及树下  或复冢间露地居
  舍于一切诸有为  谛观真如乞食活
  尔时太子为敬法故。从车而下。徒步向彼出家人所。头面顶礼彼出家人。三匝围绕还上车坐。即敕驭者回还宫中。是时宫内有一妇人。名曰鹿女。遥见太子归来入宫。因于欲心。而说偈言
  净饭大王受快乐  摩诃波阇无忧愁
  宫中婇女极姝妍  谁能当此圣子处
  又大善权因果经等。尔时太子年渐长大出家时至。故辞父王出四城门。游观前三所逢生厌。唯欣第四出家。诸大相师并知太子若不出家过七日后得转轮圣王位。王四天下七宝自至。各以所知白王。加守修四门各千人。周匝城外一踰阇那内。罗置人众而防护之
  东门老颂曰
  芦蕉城易犯  危藤复将啮
  一随柯已微  当半信长诀
  已同白驹去  复同红华热
  妍容一旦罢  孤灯徒自设
  南门病颂曰
  伏枕爱危光  痾缠生易折
  无因雪岸草  虚返芒山穴
  消渴腠肠腑  疼塞婴肢节
  如何促龄内  忧苦无暂缺
  西门死颂曰
  缓心虽殊用  灭景宁优劣
  一随业风尽  终归虚妄设
  五阴诚为假  六趣宁有截
  零落竟同归  忧思空相结
  北门僧颂曰
  俗幻生影空  忧绕心尘曀
  于兹排四缠  去矣求三涅
  下学背留心  方从窈冥别
  已悲境相空  复作池空灭
  厌欲部第四
  如佛本行经云。尔时太子闻此偈颂。遍体颤栗泪下如雨。爱乐涅槃之乐清净诸根。唯求出世。不乐处俗。王共智臣宫人婇女种种幻惑太子。时优陀夷国师之子侍卫太子。教诸妇人幻惑之术。而说偈言
  汝等婇女辈  大有方便力
  巧能幻惑他  善示汝境界
  假使离欲人  真正诸仙等
  得见于汝者  必应生欲心
  况复此太子  观汝等娱乐
  不能行五欲  终无有是处
  爱着之情欲能为本。妇人之体唯以丈夫敬重为欢。心不爱着荣华是难。而说偈言
  妇人敬是乐  敬为乐最上
  无敬唯有色  如树无有华
  尔时太子说偈报言
  世荣虽快乐  有生老病死
  此四种若无  我心谁不乐
  生老病死法  住此生老病
  若住生乐心  共鸟兽无异
  尔时太子共国师子优陀夷等往复来去言论之时。日遂至没。太子既见日光没已。便入宫中。共诸婇女。行于五欲快乐欢喜。相共聚集围绕而住。其太子妃耶输陀罗。即于是夜便觉有娠。太子后于异时。于此五欲极生厌离而求出家而说偈言
  世间不净众惑邪  无过妇人之体性
  衣服璎珞庄严故  愚痴是边生欲贪
  有人能作如是观  如幻如梦非真实
  速舍无明勿放逸  必得解脱功德身
  又瑞应经云。太子年至十四启王出游。因果经云。有婆罗门子。名优陀夷。聪明智慧。王令与太子为友。汝可说之勿使出家。其依王敕至太子所。而作是言。王敕令与太子为友。朋友之法其要有三。一者有过失辄相谏晓。二者见有好事深生随喜。三者在于苦厄不相弃舍。今献诚言愿不见责。古世诸王悉受五欲后方出家。太子云何而频弃舍。大子答曰此诸王等悉不免苦故吾不同耳
  出家部第十一(此别十部) 述意部 离俗部 剃发部 具服部 使还部 谏子部 差侍部 佛发部 时节部 会同部
  述意部第一
  窃以因缘假有。众生之滞根。法本不然。至人之妙理。是以三界六趣。造业障而自迷。八解十智。导归宗而虚豁。是以能仁大师随缘布教。愍焱宅之既焚。伤欲流之永骛。托白净之宫。照黄金之色。居兹三惑。示画箧之非真。出彼四门。厌浮云之易灭。自嗟人世漂忽若此。于是天王捧白马而踰城。给使持宝冠而诣阙。脱屣寻真。其于斯矣。虽复秦世箫史。周时子晋。许由洗耳于箕山。庄周曳尾于濮水。方兹去俗何其篾哉。致使慕其德者。断恶以立身。钦其风者。洁己而修善。毁形以成其志。故弃须发之美容。变俗以会其道。故去轮王之华服。虽形阙奉亲。而内怀其孝。礼乖事主。而心戢其恩。泽被怨亲以成大顺。福沾幽显岂拘小违。上智之人依佛语故为益。下凡之类亏圣教故为损。惩恶则滥者自新。进善则通人感化。所以仙林始抽簪之地。禅河起苦行之迹。沐金躯之净水。游道场之吉树。食假献麋座因施草。于是十力智圆六通神足。魔兵席卷大觉道成也